從上個世紀中葉的洋務運動開始,救亡和圖強成為一百多年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然而,直到本世紀最後這二十年,在改革開放的大旗下,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才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一國經濟的增長主要取決於技術進步。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能維持四十年的高速增長,依靠的就是和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模仿和購買先進的技術。中國和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比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來得大,如此算來,單單利用這個技術差距,中國經濟就有可能維持五十年的快速增長。從一九七八年的改革開放到現在才二十年,因此中國應有可能再維持三十年的快速增長。
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一九九五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已達美國的二分之一。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每年平均增長率只有三%,而中國經濟卻可再維持三十年的八%到一○%的快速增長。下個世紀中葉前,中國完全有可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但是,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一是經濟的周期波動。從一九七八年到現在,中國經濟已歷經了四個周期,平均每四到五年就有一個。增長快的時候,每年的增長率可達一三%到一四%;增長慢的時候,就只有三%到四%。不幸的是,波動的上下幅度有擴大的趨勢,令人擔心國民經濟是否會在波動中突然崩潰。
第二,目前中國四大銀行的呆、壞帳比率,約在二○%到二五%之間,比發生金融危機的東亞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這個比率繼續升高,儲蓄者總有一天會對銀行體系失去信心。
第三,各級政府官員貪污腐化的橫行,擴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增加了改革失落者的不滿情緒,不無可能在偶發事件刺激下,社會出現不穩定。
四是國有企業的虧損。一九九六年國有企業大致是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明虧、三分之一暗虧,一九九七年卻出現全行業虧損。為補貼國有企業虧損,政府財政捉襟見肘,無法支持許多迫切需要進行的改革。
第五,區域和城鄉的收入差距,變得比改革開放前還要嚴重。東部希望有更多自主權,和進一步的市場化;中西部卻想得到中央更多的財政支持,因此希望加強中央集權。中央政府很難制定大家都滿意的政策。
六是糧食問題。「無糧則不穩」是中國幾千年累積的政治智慧。最近有些研究估計到二○三○年時,中國每年需要進口二至四億公噸糧食,但現在全球糧食貿易總共只有兩億公噸,有人擔心中國把世界上貿易的糧食都進口了還不夠吃。
上述問題只有以繼續深化、市場為導向的改革來消除。
中國經濟雖取得「軟著陸」的成就,市場疲軟卻接踵而至。去年中國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措施,卻沒像以前那樣「一放就活」,連向來最有活力的鄉鎮企業,也出現前所未有、困難重重的局面。為什麼與過去的區別那麼大?
首先是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後,出現持續幾年的投資高潮,中國經濟一下從短缺經濟變成過剩經濟。其次是銀行貸款過去受到直接的行政干預,對歸還貸款並不認真看待。但受到金融體制改革影響,現在銀行發放貸款的責任大為提高 ,如果不能確保貸款安全,銀行寧願把錢拿去買國債,出現所謂「惜貸」的現象,貨幣政策也就無法產生預期的結果。
只要能度過相對過剩和東亞金融風暴的難關,維持改革開放以來的平均增長速度,那麼自鴉片戰爭以來,幾代中國人魂縈夢繫的強國願望,將可在下個世紀上半葉實現。
(臧聲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