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本文摘自《使命感,就是超能力》一書,作者華頓商學院院士尼克.克雷格指出,每個人都有天命,就像內建的「人生導航系統」,只要遵循這個設計,無論做任何事都能好好發揮,也是別人無法取代的。
天命不是職務、頭銜、熱情,而是「你帶給世界的獨特天賦」,
順著它發揮,會感到得心應手,也會引發你的好奇心,讓你變勇敢、謙虛,並獲得啟發;
即便遇到挫折、恐懼、困惑、難題……各種挑戰,
只要順從天命,由內心自發的「使命感」會讓一切都有了意義,
還能為你帶來前所未有的韌性與潛力。
以下為摘文:
多數人都以為只要天命明確並落實天命,肯定就會獲得快樂。然而,說也奇怪,天命會迫使你延後快樂,引領著你去造就你心目中具有深刻意義的重要事情。我們全都心知肚明,此刻讓我們快樂的事物其實可能不會為這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而我們因此帶著內在張力在過日子。前一章探討的內容是放棄易行的歧途,選擇難走的正道。你可以說本章的內容是闡述為何有些事情是「難走的正道」,為何有些事情是「易行的歧途」。「難走的正道」往往較有天命。在此有個核心的問題,我們是專注於實踐天命領導法?還是專注於保持快樂?兩者會分別造就出截然不同的結果。
天命好比是眼鏡,我們戴上眼鏡觀看,在人生中創造出意義來。有時,同時也會創造出快樂來。或者,正如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在《活出意義來》一書所言:「快樂必然發生,成功必然發生。不要去在意,要任由它自然發生。」凡是想了解有意義、有天命的人生能帶來什麼,該書是絕對必讀。
對某些人而言,快樂和做有意義的事之間的張力狀態,就屬為人父母這件事最能展現出來。無論你有沒有小孩,都希望你可以體會這個隱喻的意思。研究員研究了有小孩和快樂之間的關係。舉例來說,經濟學者安德魯.歐斯沃(Andrew Oswald)調查了數萬對有小孩和沒小孩的配偶,探討為人父母這件事對父母帶來的影響。珍妮佛.希尼爾(Jennifer Senior)為《紐約雜誌》撰寫〈喜悅但不愉悅〉(All Joy and No Fun)一文,文中提到了她 跟歐斯沃的對話內容:
(歐斯沃)起碼是傾向用更正面的角度去看待他蒐集到的資料:「資料透露出的訊息是小孩不會減損你的快樂,也不會增加你的快樂。」他對我說,除非有兩個以上的小孩,否則情況就是如此。「此外,該研究呈現出比較負面的影響。」
如欲更深入了解孩子對父母的影響,請閱讀希尼爾撰寫的《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值得一讀。希尼爾詳細鑽研好幾項為人父母現實狀況的研究結果,還說明了為人父母這件事在過去幾百年間的大幅變化。我讀著希尼爾的著作,想到了當時十三歲的女兒姬莉。我每週都會帶她去餐廳用餐,頭五分鐘她對我連番轟炸,然後再變成正常人。我還想起了前妻打來某通讓人難過的電話,說我們的女兒芮妮發生車禍,她最好的朋友因此過世了。我還突然想起了那次駕駛帆船的假期,對船上的人來說,那簡直不是在度假(帆船上有一堆尖叫哭喊的聲音,根本不是在度假)。我想起了一家人去蘇格蘭旅遊,當時在荒郊野外,我把車子停到路邊,走出車外,開始走回波士頓,而女兒們每次說起這件事就笑。那些冒險故事我說什麼也不換。
為人父母,各有種種的冒險、喜悅、悲傷。看著小孩長大成人,從中感受到的深刻意義和滿足感是無價的。我從來不覺得有哪一年過得好,哪一年過得糟,每一年各有驚奇(和瘋狂)之處。珍妮佛.希尼爾做出以下結論:「嚴格說來,如果為人父母以後就變得不快樂,不當父母的話應該會比較好過。然而,如果是用自己感受到的動力與意義去衡量快樂,那麼沒監護權的家長就輸了,畢竟是失去了養育子女這件可帶來天命與回報的事情。」
實踐天命領導法有如養育小孩,有時那是件艱難的工作,而在那個當下,我們不去做那件此時此刻能讓我們快樂的事情,而是選擇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自己有時差還得去小孩的學校看戲劇表演,開車帶小孩去參加運動比賽,整理小孩房間時找到一袋聞起來像奧勒岡葉的東西,以冷靜的態度要小孩坐下來談,無論是前述哪種情況,都不是為了快樂才做的,都是因為重要才做的。
天命召喚你做重要的事,帶來滿足感
我們實踐天命領導法,就是為了比自身更宏大的事物去努力。我們把滿足、快樂、睡眠給延後了,因為較有天命之行動會有更深刻的影響,叫我們放不下。就好像為人父母的情況,我們的天命會讓我們踏入艱鉅的情勢並堅持下去,多數時候並沒有感受到「快樂」,但回首自己一直以來的參與,卻獲得了深刻的滿足感。本文節錄自:《使命感,就是超能力》一書,尼克.克雷格著,采實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