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財是我已10多年沒見過面的國中同學,前陣子透過臉書又重新聯絡上,趁週休二日,跟阿財相約聚會,久別重逢談起這幾年的際遇。
阿財大學畢業後在一家規模不小的生機食材公司擔任採購,工作幾年後他跟同為採購的同事提到,國內的食材有很多問題,生機食品未來會有很大的商機。同事聽完仔細的研究後,邀請阿財一起離職創業。
阿財一方面認同生機飲食商機,卻對於自己要創業這件事有很大不安,加上工作待遇不差,每年有70-80萬元的收入,取捨下最後還是放棄自己當老闆的機會。後來該名同事找了另一個同事出去成立新公司,他們自己參展、找上游供應商、跑下游通路,據說創業的初期吃了不少苦頭,一度還把資金燒光,當時阿財也慶幸自己沒有衝動離職。但隨著食安問題的爆發以及通路的建立,創業的同事們開始倒吃甘蔗,目前兩人的年收都已超過了千萬。
阿財談起兩人的收入,眼神不覺露出羨慕神情,「當時若跟著創業,新公司營收一定會更好,自己也能一圓在台北買房的夢。」他說,接著阿財又提到,2000年時自己評估一厥不振的鋼鐵股有機會隨著中國基礎建設大漲,但當時剛退伍不久的他認為手上資金不多,加上投資經驗不足,最後也是眼睜睜的看著鋼鐵股漲了5-10倍。
說著說著,阿財便幫自己下了一個結論:「自己就是沒有賺大錢的命」。阿財的自嘲,讓我想起一些投資諮詢案的典型狀況:有人總很認真地收集資料,研究了很多交易方法或找了很多股票/基金,最後卻買很少或根本沒進場;也有人每次重大的新聞出來,都會有投資靈感,比如大地震買中鋼、台泥,英國脫歐後買黃金,可是也都是跟親友說說,自己不會買。
不管是阿財還是案主們,他們共同的特性是,在關鍵的臨門一腳遲疑、退卻,要是原先看好的機會大發,他們就會告訴自己:「這是我的命」。但事實上在關鍵時刻沒有作為,可能是內心裡的一種保護機制!
就我看來,站在原地不作為,可能在保護這3個東西,而針對不同的原因,則有不同的解法:
1.保護自我價值
每個機會的成功與失敗,背後代表的是自我能力是否足夠,與自己是否值得擁有。若傾盡全力卻失敗了,我們通常會懷疑自己:是否不夠優秀、判斷力不足,甚至覺得自己根本不配擁有。好比有些人失戀後,會認為自己識人不清,更有人會覺得自己很糟,不值得別人愛。同樣的,看見創業的機會,但也怕投資失敗會讓自己覺得很糟,至少不投資、不進場、不冒險,永遠可以保留不敗的狀態。
解方:時常自我對話或跟關愛自己的親友對話。
若裹足不前的原因是擔心失敗,那麼就不斷地透過自我對話,肯定自己的努力吧!好比可以在每天的日記或是Google日曆中,重複地提醒自己已經很努力,並告訴自己值得擁有美好的成果。另外,也可以跟能撫慰自己的親友分享害怕受傷的心情,讓他們的關愛成為自己冒險的靠山。
2.保護自己擁有的人事物
有時我們不願意跨出安全區,不是因為自己,而是擔心冒險的結果傷害周圍大小。比如有些人在看對的時候不敢投資,怕的是一旦虧損,將會株連九族:房貸、小孩的學費補習費、孝親費將會出問題。基於不想影響這些自己在乎的人事物,最後就選擇不動作。
解方:從可承受的部位開始,並做好停損的心理準備。
如果不敢進場投資是怕一旦虧損,會對現實生活造成衝擊,不妨在進場前就先設定好一個可接受的停損區間,若是區間較大,那麼入場的金額就少些,比如停損設10%,可以接受5萬的虧損,那麼最多就不要放超過50萬的部位(50萬虧10%就是5萬)。根據經驗,只要虧損的金額在可接受的範圍,我們就敢冒險前進。
3.免於自己處於未知的焦慮
還有些人根本說不出自己在擔心什麼,光是「改變」兩字就足以讓他心跳加速、眼冒金星。這種症頭比較麻煩,通常是對未知的不安,也就是對於非在掌控中的一切感到焦慮,只要無法獲得掌握感,就很難感到安心,更不用說跨出舒適圈。
解方:從小改變做起,並向成功者取經。
要是連自己擔心什麼都不確定,建議先從自己可以接受的小小改變開始。比如擔心進場投資會被電的人,可以先買個1張、100股零股或是自己覺得賠光了也沒壓力的金額,而且記得一開始只買一點點,賺錢也不要加碼得太快,每次就多一點點。同時每次都要記錄一下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還有可以更好的地方,藉由實際的經驗化解無邊無際的焦慮。
另外,不敢改變的人很多是被自己的生活經驗困住,可能生活中沒有成功的例子,或從小父母為了保護而阻止你去嘗試。這時候可以多跟有成功經驗的人對話,藉由他們的生命歷程,看見改變是可能帶來效益的。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曾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或是覺得自己若是當初跨出一步,現在的人生可能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或許你會認定那是命,但答案也許沒有那麼注定,可能就只是你內心的保護機制在作用而已,只要化解那份擔心,勇敢的跨出那一步,或許生命的道路就會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