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全球溝通,你得懂批判性思考

全球菁英都在學》

Irving Ye、Madeleine Cheng
user

Irving Ye、Madeleine Cheng

2016-04-15

瀏覽數 27,650+

全球溝通,你得懂批判性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前陣子黃安回台就醫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黃安因為檢舉台獨引起多方的撻伐,後來他因心肌梗塞搭乘專機回台就醫,醫療費由全民健保埋單,不論是媒體、名嘴、官員,甚至以救人為天職的醫生,一致撻伐黃安浪費醫療資源,應該留在中國而不應該回台就醫。

這就是所謂的大眾觀點,台灣人常常從眾,無法做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沒有勇氣挑戰大眾觀點,思考這樣言論當中的邏輯是否合理?其實摒棄情緒因素,黃安持有台灣身分證並持續繳納健保,即使他的道德上有爭議,他還是一個病人,和重刑犯一樣有就醫的權利,不能因為討厭一個人就排除他就醫的權利。

批判性思考是一種清晰、理性、有邏輯的思考能力,從古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哲學家開始至今,批判性思考一直是常被討論的主題。而它並不是一種用來批判別人的詭辯思考模式,而是一種嚴謹、理性、有邏輯的思考能力。

這種審辨式思維,除了分析論點及語意外,還含有綜合、評估及重建等步驟。擅長這種思考模式的人不會接受片面的資訊,他們會用高標準質疑任何假設論點或研究,並以系統化的方式去檢視、分析。邏輯思考過程中,重點是要排除主觀情緒,用邏輯的方式解釋,進而引用客觀的證據和事實支持自己的立場。

為什麼我們需要批判性思考?

現今,科技、交通的進步讓世界變成一個更小的地域,也就意味著整個世界已經是一個無國界的競爭平台,想要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應該要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

從小在台灣所受的教育方式便是「填鴨式教育」,透過博學強記及反覆練習題目考取高分決定能力值,沒有去理解背後的邏輯,也從來不挑戰課本的思維。在這樣的體制中,思考似乎變成一種非必要且極其無效率的方式;但是面對國外注重邏輯,這樣的方式常行不通。如果想進入知名跨國企業或管理顧問公司,運用客觀邏輯思維推理,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必須熟練這些思考工具(conceptual model),並運用這些工具來做有效溝通。

擅長批判思考的人會:

■ 看得出如何從事實/假設/前提,推論與結果的關係

■ 檢視及評估各種事實/假設/前提

■ 檢視各種邏輯推理的誤謬

■ 直搗問題核心論點,不跳脫問題 論點範圍

■ 替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及論點辯駁

要怎麼訓練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不妨試試以下的5個自我訓練方式:

▲前提:足夠的資料量

批判性思考需要大量的知識作為基礎平台,而後續的邏輯運轉都是建立在這些知識前提下,再由大腦去從資料庫裡面抓出可以應用的論證來執行,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知識都應該要融會貫通才能靈活運用。

▲質疑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各種新聞媒體、網路資訊五花八門,錯誤與正確的資訊混雜,你必須要有思考、質疑的能力去分辨對與錯。不僅是質疑別人,也要質疑自己!目的其實就是要你全方位的思考,並且利用你腦中那些已知、肯定正確的資料庫做分析。

▲執行程序

最近社會因連續幾起的隨機殺人事件,是否廢除死刑的議題再次被熱議,新聞名嘴、立委、教育家等不同領域專業人士都爭相發表意見,但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你又是怎麼想的呢?試著以死刑議題,作為你批判性思考訓練的題材思考一下:

1 Discover/Explore 發現與探索

仔細看看這個問題。深入了解這個議題。在我們選邊站之前,是不是先收集證據並深入研究廢死刑與支持死刑的原因與出發點。就算到最後我們沒有要改變我們的立場,在深入研究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提出證據支持我們的立場,對於反對聲音,我們更能用有效證據來反對他們。

2 Negotiate/Cooperate 協商與合作

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不同成長環境的人、不同專精領域的人想的都不一樣。除了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之外,還要仔細聽聽各方的意見、想想他們的立場,參與討論之後消化他們的論點。但要記得,不可能有人什麼都懂、盡善盡美,永遠都有可能是你思慮不周導致的盲點。

3 Test/Revise 測試與修正

衡量前面二個階段所收集到的各種資料、證據或是多種角度的看法,我們要去評估這些論證點的可信度。然而每個人心裡其實都有自己既定的成見,在做評估時,盡量讓自己保持開放、公正的態度。

4 Intergrate/Apply 整合與應用

把你原先既有的各種想法和心得的「可信」資訊清晰地整合起來。這個階段就是需要最多腦力激盪的時刻了!先前看似都合理的論據互相衝突?一連串的事件時間突然兜不上了?試著把所有的素材都拿出來,退一步看,或許就能看到全貌了。

5 Inform/Describe 告知與描述

有條理的描述,需要清晰的思路邏輯。為什麼會這麼想?有什麼資訊可以舉證?或許腦中有千頭萬緒,有太多資訊可以提供、太多想法可以分享,但是嘴巴只有一個,你不可能期待當你一次把所有東西都亂七八糟的倒出來就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可。試著結構式的循序漸進表達,引導別人到你的思路上,說服他!

▲跳出自己的框框

其實每個人都有固定的思維模式,思考時常會預設立場,無法思考他人的意見,甚至有時根本連自己都無法察覺自身思考上的錯誤,建議你放棄主觀成見,改用開放性的心態與客觀的方式來思辨。

▲注意論述引用的證據

當你接收一條新資訊並開始思考時,絕對要試著從細節裡面找問題。例如:

1. 想想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是否符合邏輯?

2. 資料中的證據力是否有效?

3. 考量影響論述的因子是否全面完整?




 常見的邏輯謬誤

有些邏輯上的謬論,單獨拆開來看其實蠢得可以,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卻到處被人拿出來招搖撞騙,了解這些常見的錯誤邏輯模式,能讓你一眼看出別人的奧步。

1 錯誤因果關係(False casual relationship)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兩件事情先後發生,不代表有必然因果關係,可能只是巧合,不一定存在必然因果關係,驗證這樣的講法可以用邏輯學上的「逆否命題」來確認。

【例子】新聞上週播報咖啡容易導致失眠,本週咖啡銷售量下滑,所以是新聞播報導致咖啡銷售量下滑。

【事實】咖啡豆價格上升,導致咖費銷售量下滑,並非是失眠報導引起;逆否命題驗證,咖啡銷售量上升,一定是不存在失眠的報導?

▲倒因為果AB 兩個訊息存在但沒有明顯先後次序,推論A 導致B,事實可能是B 導致A。

【例子】某英國研究發現,抽菸的人比起不抽菸的人,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所以是抽菸導致憂鬱症。

【事實】憂鬱的人比較容易成為抽菸者。

2 可疑調查(Doubtful survey methodology)

原始資料就是錯誤的,用這些錯誤資料來推理,自然也是錯誤的。

▲調查機構不具權威

AB 兩個訊息存在但沒有明顯先後次序,推論A 導致B,事實可能是B 導致A。

【例子】根據X 報民調抽樣,支持A 黨派候選人的比例較高,所以A 黨派候選人一定會當選。

【事實】X 報民調不一定為公正客觀的機構,例如尼爾森市調或蓋洛普民調有一定的客觀公信力,X 報可能本身就有政黨傾向,民調可能被人為操控。

▲樣本沒有代表性

統計抽樣樣本不夠分散平均,只針對有特定屬性樣本做抽樣。

【例子】根據民調抽樣,支持A 黨派候選人的比例較高,所以A 黨派候選人一定會當選。

【事實】統計抽樣地區只抽取政黨傾向A 黨派的地區,以偏概全證據力無效。

比較基礎不同

調查常引用實驗組及對照組,但是兩組的基礎和範圍不一致,造成證據力無效。

【例子】根據知名部落客到世界各地旅遊發現,1999 年以前蓋好的飯店裡的木工裝潢,比起2000 年以後蓋好的飯店木工裝潢,整體來說比較精緻細膩且耐用,所以1999 年以前的木匠是比較用心、技術比較高。

【事實】1999 年以前做不好的木工都已經毀損或丟棄,留下來的是比較好的木作,所以只拿1999 年以前的最好一批和2000 年以後整體來比,基礎並不相同。

3 錯誤類比(False analogy)

兩件事時空背景不同,可能存在未考量到的差異導致結果不同。

▲地點不同

AB 兩個訊息存在但沒有明顯先後次序,推論A 導致B,事實可能是B 導致A。

【例子】美國的量販店在耶誕假期展開促銷,營收和獲利都上升了,所以中國的量販店應該在耶誕假期促銷,營收和獲利都會上升。

【事實】中國和美國對過年這點民情不同,中國在過年促銷營收才有可能上升,而且營收上升不代表獲利一定上升,美國可能產品價格高利潤高,中國可能價格低影響利潤。

▲時間不同

【例子】I 牌手機過去只要一推出就會大賣,所以對於新一代的手機,推出後就一定會大賣。

【事實】過去經驗不代表未來一定如此,要考量時空背景,過去大賣是因為每一代的手機都有創新應用,新一代的沒有創新。

4 過度簡化(Oversimplification)

影響某件事情的因子可能有很多,不能只考量部分因子就貿然做決策。

【例子】經濟學理論中,貨幣貶值會使得出口增加,所以政府採行貨幣貶值的政策後,出口一定大幅增加。

【事實】會影響出口有很多因子,例如產品在國上是否有競爭力,或是工廠有沒有多餘產能去生產貨品來出口。

5 錯誤二分法(Either/or)

政治人物最喜歡玩的把戲,A or B? A正確B就一定錯;B正確A就一定錯,忽略考量AB都對或都錯的空間。

【例子】A政黨提出一個政策,最後事實證明A 政黨政策無法達到預期效果,B政黨過去極力反對A政黨,所以因為兩黨立場總是不一致,所以B 政黨提出的政策一定是有效的。

【事實】兩黨的政策都沒有效果。

▲統計數字代表性

媒體常常拿統計數字來強調極端性,讓民眾產生錯誤感覺,所以看到引用統計數字應該先思考這是正常水準下還是異常水準下的數字,這個數字反映的背景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

【例子1】對台灣人調查統計數字顯示,目前90% 的民眾都認識有失業的人,台灣經濟非常慘澹沒有希望。

【事實1】平均來說每個台灣人都認識50人,失業率正常水準是5%,所以身邊親朋好友可能有2-3 個失業是正常的。

【例子2】XX投資銀行分析師說,去年油價每桶60美元,今年油價已經漲到110美元,我們可以預期明年每桶一定破150美元。

【事實2】按照歷史數據及世界上使用原油產業的成本利潤分析,價格60美元是正常水準,產業未革新前在40-80美元之間波動尚屬合理,110美元已經是超出合理區間的短期異常價格,所以每桶150美元不一定會實現。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