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電子業很瘋物聯網,覺得那是他們期待以久的救世主。但如果你仔細研究科技發展的近代史,就知道事情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第一代物聯網:個人電腦
在80、90年個人電腦崛起的時代,全球有許多成功PC品牌與製造商,像IBM、HP、Dell、Acer、ASUS等,都靠參與個人電腦上下游相關活動,建立正向的商業模式。
但1995年Internet開始普及後,科技價值產生的引擎漸漸從個人電腦本身,轉向以Internet之上的各種服務。時至今日,多數消費者使用電腦只在意瀏覽器與上網,並不太在意PC本身功能差異。因此Google、Amazon、Facebook、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相繼成為市值千億美元的巨擘,而PC成為難有差異性的Commodity:IBM早已出售PC、HP遭分拆、Dell為轉型下市,而台灣雙A則陷入苦戰。
第二代物聯網:手機
在1990-2000年,手機開始普及的時代,全球一樣有許多成功的行動電話品牌與製造商,像是Nokia、Motorola、Sony、三星、黑莓、HTC、蘋果等,都相繼在市場上找到不錯的成績。
但2007年後,智慧手機與3G普及帶來Mobile Internet興起,行動的價值產生引擎又漸漸從裝置本身轉向Internet。時至今日,多數消費者只在意Apps與上網,手機功能差異則愈來愈小,利潤空間也愈來愈小。因此,Google、Facebook因Mobile Internet更加強大,Uber、WhatsApp、滴滴快的、Snapchat等手機原生服務相繼達到數10億美元估值。反觀手機廠,Nokia賤賣給微軟、Motorola被聯想低價收購、Sony即將退出手機市場,而三星、黑莓、HTC都陷入苦戰,蘋果表現雖相對較佳,但到今年也開始出現銷售成長停滯。
Internet顛覆與創新者兩難
在這段過程,Internet顛覆的產業不僅僅是底層的載具,更是上層的應用。媒體類的像是音樂、報章雜誌、DVD出租率先發難,接著是3C零售、量販,而後是服裝、飾品、美妝販售,乃至於今日的金融等服務。雖然 Internet的顛覆愈來愈深、愈廣,但由於過程是極度緩慢的,導致許多企業陷入典型「創新者兩難」(Innovator’s Dilemma)困境。在顛覆發生的初期,由於既得利益者與新進者間規模差異太大,衛冕者往往並不正視挑戰者代表的典範轉移潛在威力。
到了中期,當衛冕者發現新典範規模已經放大,這時才會開始奮力追趕。可惜Internet商業模式往往有巨大的網路、平台效應,後進者即使有多倍的資源,也不一定能夠趕上。
實體書店巨擘Barnes & Noble(巴諾)看著Amazon坐大後,投入大量資本發展電子商務、電子書,最終只是每下愈況,至今雙方規模已經差距28倍。傳統軟體商微軟看到Google靠Search崛起,投入數10億美元發展Bing想要競爭,但至今全球市占率也僅僅是12%。更有甚者,當同樣是網路公司的Google發現Facebook靠社群媒體崛起,也花了數億美元資本發展Google+,但最終還是被遠遠拋在後面。
眼下Mobile Internet已經透過智慧手機普及至30億人,眼看會在未來10年內拿下全球大多數人口,再加上正開始崛起的穿戴裝置、車聯網等等新領域,在往後的世界,新經濟對舊經濟的顛覆,只會不斷增溫。
台灣的經濟情勢
把範圍限縮回台灣,隨著中國經濟降溫、美國聯準會升息,未來3年景氣很有可能都會呈現負循環。在不景氣的環境,舊經濟相對無效率的商業模式,會開始展現疲態,過去半年百貨零售業、傳統媒體業相對整體經濟的蕭條,就是最好的證明。而隨著聯準會逐漸升息,全球資金成本也會跟著上升,即使不論網路效應、平台效應帶來的門檻,未來業績下滑的傳統產業要匯集資源、轉型數位,也會愈來愈難。
2016,改變的一年
因此如果你是企業主管,2016年,我會建議你未雨綢繆,趕快全力網路化、數位化你的企業,跳離即將被顛覆的舊經濟陣營,建立有競爭力的新經濟商業模式。
如果你是企業的基層人才,我會建議你好好研究,你所乘坐的鐵達尼號,是否真的不可能沉船。如果不是的話,那你該看看四周,其實有很多正在破冰前進的新經濟快艇、正在起飛的網路企業,都非常求才若渴,2016年,或許就是你該換船的時刻。
在大幅重組世界,不變,才是最大的風險。我預言,3年內,數位化,或是邊緣化,個人、企業,或是整個台灣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