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弘道基金會:夕陽如何變朝陽?

Social Design 16》不老的進擊

30雜誌
user

30雜誌

2015-05-21

瀏覽數 5,400+

弘道基金會:夕陽如何變朝陽?
 

沒有人能夠否定,你們是台灣的寶。現代人普遍缺乏人情味,在你們身上我卻能夠輕易尋找。走在路上,我試圖與你們攀談,聆聽專屬於你們的生命故事,但其實我最大的目的,是想讓你們知道,自己的存在是多麼重要!」

今年41歲的林依瑩,從小在彰化鄉下長大,三代同堂的她,最棒的童年經驗就是跟在阿嬤的背後過生活,讓她寫下了這封給老人家的信。

林依瑩的阿嬤是童養媳,不識字卻非常能幹,因為父母都在工作,家裡4 個小孩都是阿嬤親手帶大。阿嬤會在菜園種出一堆豐富的蔬菜,讓他們放學後就有熱騰騰的飯菜上桌,所有家事阿嬤都不假他人之手,即使七十幾歲時摔倒了數次,阿嬤依舊每天勞動,活得神采奕奕。

「到現在,我們鄉下的家裡還是從來沒有關過門,人情味在鄉下處處可見,也在老人身上看到,即使今天兩位鄰居老人吵架了,隔天他們見面第一句話還是會問:『吃飽了沒?』」林依瑩微笑說。

因為互動頻繁,所以鄉下老年人的生活比都市老人精彩且主動多了,且更多了人情味。林依瑩商學院畢業,考上中正大學社福所後,就一心嚮往打造台灣這個桃花源,就像陶淵明筆下那個「黃髮垂髫」的世界,在那裡老人與小孩,怡然自樂外,還有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但是畢業後踏入社福工作才發現,社福與老人間的互動幾乎都僅止於照護,也讓這個社會愈來愈把「老人」視為負面觀感,認為老人就是要付出金錢與時間來照護,與她的成長經驗完全悖離。

林依瑩想起了她跟阿嬤,她覺得可以做一點不一樣的事。誰說老人不能有產值?2007 年,由弘道基金會主辦的《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活動,就造就了紀錄片與電視廣告的熱潮,後來更剪接成電影版,正式躍上大銀幕,在台灣造就了另一種銀髮傳奇。

因為阿嬤的愛,林依瑩對待人對待事情的態度,就像能量滿滿的太陽,在她心中,誰說夕陽只能近黃昏,夕陽一樣可以變成朝陽。

林依瑩觀察,台灣社會對於弱勢族群的照顧,只是讓這群人「活得下去」。這是基於施捨、救助心態,她知道這樣會讓社會對老人的負面想法愈惡性循環,最後真的變成社會負擔。林依瑩認為,每個人一輩子都有逐夢的權利,如果你讓這個夢存在,夕陽翻轉就是朝陽。

人在追求夢想時,通常都會忘了自己幾歲;老人的夢想,雖不見得像年輕人一樣,非得環遊世界或是壯遊一年才叫做圓夢,對於很多老年人而言,他們的夢想其實很簡單,或是到樓下公園走一走、曬曬太陽;或是吃一碗早年常吃的湯麵,就是最好的圓夢了。

他們不缺乏圓夢的勇氣,他們只是礙於體力,需要有人陪伴在他身旁,在他需要的時候,扶他一把而已。

林依瑩今年開始推「微孝運動」,其實就是鼓勵大家只要付出微小的實際行動,就是幫老人完成了他的大夢。她舉例,有一位長者因為身體不便,兒子背他下樓散步時,兒子不慎受傷,老人就表示不想再外出散步了,結果整整3 年都沒有下過樓。後來受到不老騎士的啟發,兒子回家問老人想做什麼,老人後來回答說想到樓下公園走一走,就是最大心願。

「結果,兒子把父親帶到樓下公園散步後,兩人在公園抱頭痛哭,因為,原來爸爸的願望其實很微小卻被忽略了,」林依瑩說。

幫助老人,你也獲得尋夢的勇氣

譚宇廷:這是他的夢想,他比你更用力,而你只要出一點力就能完成了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在《不老騎士》這部紀錄片中,有一位高齡83 歲的譚德玉爺爺,他在參加騎摩托車環島活動後,繼續挑戰他的夢想,完成登玉山與美國大峽谷的心願,而幫助譚老爹圓夢的,正是他的家人。

譚爺爺的小兒子譚宇廷談到2007 年的不老騎士環台活動時,當時全家人非常生氣父親竟然背著他們去報名這個他們眼中看起來非常危險、不利於老人家的活動。

在沒有家人支持下,譚爺爺還是堅持參加,譚宇廷說:「從環台前到環台結束後,我們還是很反對,甚至爸爸活動結束那天,我們也沒有到現場去歡迎他回家。」

平常譚爺爺一天的活動就是一早起來去公園運動,接著投入集郵嗜好,對家人而言,這是老人家的一個安全的嗜好;但是環台回來後,譚爺爺的家人看了特別為環台拍攝的《不老騎士》紀錄片,大家的想法就改變了。

「我們開始覺得,如果老人有夢想,我們做得到的就要幫他完成,因為他們騎機車環台就是要證明自己還可以挑戰夢想,」譚宇廷說。

他更想起,小時候不同成長階段,想要腳踏車或是各種玩具,父親都會百分之兩百地滿足他,如今換成父母想要的夢想,為什麼做子女的不能也盡量去滿足他呢?

當譚爺爺環島歸來表示下一個夢想是登玉山,這個夢想譚爺爺喊了十幾年都遭家人反對,這次卻意外獲得家人全力支持。為了支持這個夢想,譚爺爺的家人全力投入登山前的準備中,陪著譚爺爺做肌力訓練,其間歷經颱風肆虐,造成玉山封山,最後終於在2010 年底成行。

玉山歸來,譚爺爺還有一個心願未了,就是登美國大峽谷,當時譚爺爺剛被檢驗出罹患肺腺癌,但是這一次,全家還是排除困難,幫爺爺完成另一個不可能任務。

兩個夢想,在家人的支持陪同下一一完成,譚爺爺對著兒子說:「感謝你們的幫助,此生已無憾。」譚宇廷在幫譚爺爺圓夢之後感慨地說:「原來,幫老人圓夢,就是在過程中支持他,就夠了。」

兩代夢想,用微孝實踐

謝依倫:主動陪伴,就是最好微孝

在弘道基金會擔任督導的謝依倫,2010 年幫爺爺報名參加《不老騎士二班—東海岸追風夢》,讓高齡87 歲的謝長金過過坐哈雷機車的癮,結果,她才發現,原來年輕時候的謝爺爺就有一台拉風的哈雷機車,跑業務就是靠著這台哈雷機車跑天下。

謝依倫笑說:「參加這個活動前,爺爺很興奮,我幫他整理行李,他還會問我穿這件帥不帥!」對於從小給爺爺奶奶帶大的依倫而言,與老人相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幾年前,她在學校擔任助教,有一堂課談到老人照護問題,她請在座80 位大一學生每人一句談對老人的感想,結果,每個年輕人對老人的觀感幾乎都是負面的,當時她覺得很不可思議,也因此體會這些負面觀感是如何造成年輕人對老人的距離與社會對老人的不友善。

舉例而言,依倫說,爺爺出門她都會盡量讓爺爺搭計程車,因為很多公車看到老人招手都會刻意不停,或者下車時不等老人站穩就開動了;又或者綠燈的秒數太短,常常老人走到路中間,就開始閃黃燈了。所以她說如果大家都能付出微小的行動去親近老人,其實就會牽動到整個社會對老人的態度,而當社會開始對老人友善,其實老人就不再是家人的負擔,因為老人出門也會變得安全許多,少了更多照護,多了更多快樂。

《不老騎士》紀錄片導演華天灝在13 天的環島過程中,每次要拍爺爺奶奶們用餐時的畫面都被這群長者制止,「有什麼事比吃飯更重要呢?吃完再拍!」爺爺們堅持他坐下來吃飯,添給他的那一碗白飯,上面也早已鋪滿大家夾的菜餚。

華天灝說:「我對於夾菜這件事很震撼,因為這是最直接的關心,這種具體而微的關心,卻在我們這一代消失當中。」2007 年交出50 分鐘的《不老騎士》紀錄片後,他持續用兩年多的時間,記錄這些不老騎士的日常點滴,希望用這部紀錄片讓更多年輕世代了解:老人跟你我沒什麼兩樣,你可以做夢,當然他也可以做夢;問題是,如果有一天你也到了80 歲,你是否還有做夢的勇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