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蒼白窒悶的病床上,你想看看電視解悶,遙控器卻在遠處,身邊又沒人幫忙,怎麼辦?未來,你可以仰賴「體感家電」。目前體感大多應用在遊戲、復健或教育上,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蘇媛媛等人結合物聯網概念,讓醫院的重症患者或行動不便老人,即使看護不在身邊也能生活無礙。
舉起手、攤開掌心,遠處的電視自動開機;掌心向外,就能調降電扇風速,幾個手勢搞定房裡的家電控制。感測器還能嵌入智慧手環,兼具病歷卡、GPS 導航功能,幫病人快速找到病房位置。「工業設計讓我可以把自己的設計製成實品。」這也是蘇媛媛報考工設系的動機。
無法解決問題,就是無意義設計
從創新到實作並不簡單,在國內科技大廠中,平均每年超過100 項創新研發技術,只有不到10% 能實際製作出來。排除技術與成本問題,從研發走上量產的最後一哩路,在於回歸使用者,做出洞察人心的設計,這也是工業設計的核心精神。
雲科大工設系主任曾誰我舉例,「體感家電」就是「智慧生活設計」的課堂作品;工設系構想設計、電機系處理機電整合、電子系做電子電路, 數媒系就負責App, 借助跨領域專長才能將創意付諸實作,而非只是「用嘴巴做設計」。甚至,有了實品後,還能學習對消費者行銷自己的點子。
凡事求務實,是雲科大工設系最注重的價值。「工業設計不是發明,是對使用者提出創新的概念應用。」曾誰我直言,台灣近年提倡文創,但是再有創意跟文化,如果無法解決問題,也就是無意義設計。
母雞帶小雞,作品千錘百鍊
許多初入設計科系的學生沒分清設計與藝術的區別,會有適應上的陣痛期,其實,設計不只考量主觀喜好,也不能只追求美。曾誰我舉例,一張椅子的椅背為什麼是這個曲度?椅身該用什麼顏色或材質?坐上去要有什麼感覺?背後是人因工程、人體工學,還有心理學專業分析,工設系採用嚴謹的調查研究,做為日後設計依據。
「我們教法偏向師徒制,設定主題,每個老師平均帶5 名學生,像我專長在做家具,對家具或木工有興趣的人就可以來。」曾誰我說,學弟妹從一年級跟著學長姊參加Meeting,潛移默化下,做出來的作品會有一定水準。
循序漸進的教學,非本科系學生也能漸漸學會設計要領;從大一幾何、素描練習圖形與視覺,大二進階到塑形跟曲面結構,並培養學生設計美感。大三以上開始做專題,在產學合作過程中累積成品。而期末公開成果展中,由教授和業師擔任評審。蘇媛媛回憶,雖然當下很殘忍,但可以知道產品實際問題,也藉此了解產業趨勢現況。
自造者精神,鼓勵從校內創業
英國有大笨鐘、法國有艾菲爾鐵塔,而講到台灣,人們會率先想到什麼?雲科大工設系大四生張格禎參加海外實習,來到大陸一間線上遊戲App 公司,與中國、美國實習生一起工作,跨國職場合作經驗,啟發他想瞄準國際舞台,以布袋戲、民俗節慶、廟宇信仰等在地文化,作為未來設計發想的元素。
當創業成為未來的選項之一,有創意、有手藝,人人都是Maker。雲科大推行「師生創新圓夢計畫」補足創業資金,在教師指導下,同學的設計概念經由業界遴選,獲選者能得到學校頒發的第一筆創業基金,2014 年就有6 組學生團隊從校內創業。曾誰我舉例,有同學製作遲緩兒親子復健玩具,想幫助全台1 萬7000 名遲緩兒,每次復健根據先前儲存在雲端的資料,在3-6 歲前的黃金早療期,使用不同玩具的材質、玩法、聲光音效,促進幼兒認知、手眼協調、五感的刺激發展,也幫他們提升自信心。該團隊目前已成立新創公司,要將構想開發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