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創業,教授變老闆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1998-07-05

瀏覽數 29,700+

校園創業,教授變老闆
 

本文出自 1998 / 7月號雜誌 第145期遠見雜誌

去年退伍的吳昌成,頂著交通大學電子所博士的頭銜,並未依所學順理成章進入半導體公司,加入薪資優渥、股票分紅的科技新貴行列,也沒有憑著博士學位進入大學執教鞭。退伍後,在兩名指導教授的支援下,他和四、五個學弟合作創立光環科技公司,成為三十二歲的年輕總經理。光環科技就設在工研院的創業育成中心裡,今年三月通過新竹科學園區的審核,預定秋天正式進駐。

「我在學校跟著老師研究這個產品已經好幾年,就好像自己的孩子帶了那麼多年,已經很接近商品化階段,市場也快起來了,所以就想創業試試看,」吳昌成解釋他跨出校園即「勇敢」創業的心態。

在以創業精神著稱的台灣,大學裡的教授和學生、研究機構裡的研究人員,向來卻是最不具創業精神的一群人;但是,隨著像吳昌成這樣的人愈來愈多,校園創業--運用學術環境內孕育的創意和尖端技術自行創業,成為科技產業的新生力軍。

台灣有沒有校園創業的環境?

「國內校園創業的風氣漸漸打開,只是在觀念和法規的限制下,有許多是隱性發展,教授掛名「顧問」,從檯面上的董事長、總經理、董監事名單是看不出來的,」台灣育成中小企業開發公司總經理蔡宗榮說。

學術環境內孕育的創意、尖端技術與人才,在國外往往是創業的最佳資產。美國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矽谷成功的密切關係,麻省理工學院師生校友創設的企業達一、兩百家,早為外界所津津樂道。而全球軟體產業巨擘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茲、個人電腦業後來居上的戴爾電腦公司創辦人麥可戴爾之類響噹噹的名號,以及網路界後起之秀雅虎公司的楊致遠,更是還沒畢業就創業,他們在競爭激烈的科技產業雄霸一方。

台灣卻一直沒有這樣的環境。士農工商以士為首,教書既清高又穩定,這些根深柢固的觀念,長久以來在學術界和產業界之間硬是畫上一道不易跨越的鴻溝;而政府和學校對教授、研究人員的諸多限制,也使學術界的創意和技術留在學術象牙塔內,頂多透過.一些產學合作的研究案,涓滴透露到產業界,多半的命運還是化身為一篇篇論文,發表之後便束之高閣。

這種產、學涇渭分明的情況,近來受到內外在因素的衝擊而開始鬆動。

內在的改變,來自於學術象牙塔內居民的心態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創業、和產業界合作,代表的是將自己的研究具體化,不再那麼令人避諱。

「校園創業的氣氛已經開始醞釀,」跑遍國內各育成中心的資策會推廣服務處傅慧娟觀察。

不再光練不「做」

交大資訊工程系教授李錫堅的心路歷程解釋了這種轉變的緣由:「兩、三年前,我也認為教授到外面開公司似乎太商業,那是因為自己研究的東西還不成熟。現在想法不一樣了,像我研究文字辨識技術已有七、八年,技術較成熟,學術論文也發表了二、三十篇,人家都說你是數一數二的,但東西在哪裡?沒有具體的東西就什麼都不是,即使申請專利也不夠具體,真正具體的是能推出產品,接受市場考驗。」

為了這個「具體」,身兼交大電子資訊中心副主任的李錫堅,參與了全景軟體公司的創業。他仍保留學校教職,形式上透過學校和全景簽約合作,帶著學生為全景研發軟體產品,學校則收取合作案總經費的二0%做為管理費。

今年四月才成立的全景軟體公司,股東多為交大校友,如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大眾電腦董事長簡明仁等,年中將陸續推出四項多媒體和網路的軟體產品,分別由交大資訊工程系和資訊科學系的四位教授主導,帶著學生做初期產品開發,較費人力的後段開發工作由全景的工程師完成。全景軟體的董事長則請出曾任交大校長、交通部長與國科會主委的郭南宏來壓陣。「我們希望透過大學和產業間的合作,有效釋出學校豐富的研究資源,發揮教授的創意,培養優秀的軟體人才,建立創業新模式,」郭南宏強調。

近年來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功,更是象牙塔內居民一次活生生的「洗腦」經驗。只要技術夠好、能匯聚人才、掌握市場機會,就有機會成功;股票上市以後,公司和個人的身價暴漲,在在使得園區一帶,包括交大、清大、工研院等為核心的科技產業聚落,創業風氣特別盛,支持(投資)新創立公司的意願也特別高。

工研院技術服務處處長邱紹成指出,新竹地區最近幾個月以來,每個月至少有一、兩家新創立的廠商申請進駐工研院創業育成中心,創業風氣熱絡,目前已進駐的二十一家廠商,有一半曾在工研院或科學園區工作,不然就是清大、交大學生於畢業後選擇在新竹創業。

在支持創業的風氣下,這些新公司的資金籌措往往不是大問題。例如,一家工研院育成中心的進駐廠商原來預計籌資三千萬,結果輕鬆募到兩億元。工研院和交大的育成中心更是經常接到創投公司的電話,打聽有什麼合適的投資標的,「只要技術有潛力,資金就會聞風而來,」邱紹成形容。

一名創投公司主管曾說過一個真實的笑話:台灣目前有太多的資金追逐值得投資的技術,某個「土財主」型的傳統企業主也想投資科技產業,有人向他介紹半導體產業最先進的次微米技術,他聽了之後問:「台灣的米已經那麼多了,為什麼還要投資研究米?」

業培養皿:育成中心

內在觀念的轉變,孕育了校園創業的動機,而外在環境的建立,則提供校園創業的園地。政府政策鼓勵產學之間更密切的合作,最其體可見的,可說是自前年起各大學院校及研究機構陸續成立的「育成中心」。

在政策方面,去年九月舉行的第五次全國科技會議的結論之一,就是肯定大學的研發能力;並認為育成中心是科技發展體系重要的一環。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黎昌意也指出:「國內七0%的博士在大專院校教書,如何讓他們與企業界,尤其是中小企業結合,育成中心是重要途徑。」

育成中心協助企業解決從創立初始到發展成熟各階段的所有困難,包括設立公司、技術開發、經營管理、行銷、專利申請、財務規劃等,並提供租金較低的辦公場地、行政支援等。育成中心本身無法直接提供的服務,則協助廠商尋求外部資源,例如會計師、律師等。「企業從嬰兒期到成熟期的所有病痛,我們都提供處方,」交大創新育成中心經理蔡晏恭說。

目前台灣共有二十八家育成中心,其中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補助成立的二十五家,絕大部分是大學院校;另外三家分別是,經濟部技術處協助工研院成立的創業育成中心、國營事業中油公司撥經費成立的育成中心,以及唯一由私人出資創立的明水創新育成中心。

訂《遠見》,尊榮享有《張忠謀自傳》,邀您讀見一代巨人的智慧人生>>

儘管有人質疑校園內怎能設立商業性的公司,但育成中心設在大學內的最大好處便是,使產、學之間更直接且密切合作,教授又能安心在校園內持續做研究。「最終理想是建立一種機制,鼓勵學校老師創業,但同時仍能繼續在學校教書、做研究,兩者相輔相成,」元智大學軟體創新育成中心主任林耀欽期待。

在元智大學育成中心申請了一個辦公室的互惠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林燐雄也表示,高科技進步太快,技術差距可說是以光年計算,就算把學校裡的老師或學生挖角到公司去也沒有用,還不如讓他們繼續在校園的研發環境裡,技術更能持續進步。

更重要的是,育成中心使得企業在校園就開始培養人才。聯安生物科技公司創辦人江滄炫表示,產業成功的關鍵在於人才,參與育成中心廠商研發工作的學生就是企業培育的對象,這段期間廠商也比較能容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經過長時間的合作,當學生畢業後進入進駐公司工作,經驗和技術的承接會更好。

三十初頭就拿到美國大學教授終身職的江滄炫,原本已可預期末來的二十年在美國大學校園裡過著安穩的教書生活,卻在休假回台客座一年的時候,發現國內的學校對國家社會的貢獻很不直接,製藥、生物科技產業都很薄弱,使一心想在客座期間對家鄉有點貢獻的他不禁興起一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雄心,決定「要有實際貢獻,就從最弱(產業)的領域著手」。他放棄了美國教職,而聯安生物科技公司則在台灣誕生,目前設在交大創新育成中心內。

技術本位vs.市場經營

有了內外在條件的配合,校園創業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克服技術本位的心態,學習經營事業的全面能力。

四月初在某國立大學的創新育成中心裡,一家進駐廠商對著訪客口沫橫飛地介紹多項專利技術,他口中這些精采的技術、有的可以「吃大半輩子」、有的可以「吃一輩子」、甚至「吃兩輩子」。介紹接近尾聲時,一名創投公用局級主管悄悄地溜到一旁,深怕被那位廠商拉住,他低聲解釋:「我們最怕這種只沈浸在技術,完全不考慮市場可行性的人。」

現在的創業環境,尤其是科技產業的創業環境,技術是跨進產業之鑰,但過分強調技術,卻很容易因為忽略經營企業還需要管理、財務規劃等條件的配合,而種下敗因。技術背景出身的校園創業者,往往最難突破這一關。

經常做企業診斷的蔡宗榮根據經驗指出,企業經營涉及很多層面,曾有一項研究發現,一家企業從開始籌設,到營運良好、股票上市,其間會面臨三十種以上的風險,校園創業者往往自豪於本身的技術,卻輕忽了其他數十種風險。一名校園創業者就曾在他質疑對方財務報表多處數字矛盾時說:「蔡博士,你要怎麼改,就隨你改吧。」這麼做顯然輕忽了報表的重要性。

「技術是科技產業創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旦市場起來了,技術占整個公司資源的比重就會降低,甚至不到五%,」台大機械系副教授陸一平強調,他的體認來自過去在美國工作的經驗。當時他參與開發一項核心技術,產品成功之後,那家原先資本額一千萬美元的公司,被一家大公司以三億多美元的代價併購,他明白那套技術占三億多美元的比例很小,更從此明白:當公司開始發展,市場才是最重要的,技術所占的比例會直線下降。

直到現在,當陸一平協助明水創新育成中心規劃、經營時,他仍秉持市場為先的觀念。他曾將自己開發的技術,授權給有市場行銷能力的國外公司,自己反而成為台灣分公司或總代理,問他會不會遺憾技術擁有者「淪落」為附屬機構?他答道:「如果會遺憾,本位地認為擁有技術的人最大,那這個人就不適合進入企業界。即使是雇用研發人員,若沒有市場概念,就算再優秀也不能用。」

新怡力科技公司總經理林鴻輝對此更有親身體會。過去一直在中山科學研究院、工研院等研究機構工作的林鴻輝,前年跨出學術圈創業,開發生產有線電視和無線通訊所用的光纖傳輸設備,客戶遍布台灣和大陸的有線電視台,業務更推展到美國等先進市場。他的經驗是,初期公司小,財務報表、物料管理等工作看起來繁瑣又沒必要,直到成立第二年為了準備未來股票上市時,才體認到建立管理制度的重要,等於第一年都浪費了,也延後股票上市的時間,「實在是因小失大,」林鴻輝遺憾地說。

「以前總認為創業唯艱,創業之後才知道成長更不易,」一名台大畢業後進駐台大慶齡創新育成中心創業的廠商如此唱嘆。他說,技術可以自己研究,缺的是市場開發方法,他巴不得育成中心或政府從市場行銷一直輔導到上市上櫃。

校園創業,在目前的環境下,人才、技術、資金都不是大問題,如何鼓舞校園創業的膽識,而且放下書生身段,鍛鍊技術能力之外各項經營事業的功夫,才是釋放校園創意成為產業活力的最關鍵因素。

郭南宏--從校長、部長到董事長

每個星期有三天,郭南宏凌晨四點多就起床,準備從台北開車到新竹上班,風雨不輟。曾經當過交大校長、交通部長與國科會主委的郭南宏,淡出政治舞台多年後,在產業界找到新定位,他形容現在的頭銜是「董事長(暫)兼總經理兼司機」。

這個新頭銜來自今年四月才正式成立的全景軟體公司,一個目前還不到二十人的新公司,技術團隊堅強,由四名交大教授分別領軍四個技術團隊,開發四項多媒體及網路的軟體產品,今年年中將陸續推出。

其中一名教授指出,全景軟體公司可說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教授、學校、公司的角色定義得很清楚,是校園創業很好的模式。

天時,指的是政府和學校都鼓勵校園和產業界密切合作;地利,指的是全景設在交大的育成中心內,就近結合交大的研發資源;人和,指技術團隊都是交大師生,各有所司,而且對內協調、對外尋求資源總縮兵符的又是交大的老校長郭南宏,不會出現教授誰也不服誰的僵局。

角色定義則是:教授負責產品前段研發,開發雛型品;公司負責後段產品商品化的部分,以及找人、找資金、行銷等其他各項「雜務」;學校提供育成中心的支援,教授和公司的契約透過學校簽訂,並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三方各蒙其利。

從校長到董事長,不過兩字之差,郭南宏的責任卻大不相同。經營企業要有風險觀念,這一點他調適得不錯,當初全景成立時,許多朋友由於信賴他而表示願意投資,他卻有點躊躇,反而比較敢接受那種對投資提心吊膽、有風險意識的人投資。此外,郭南宏表示,其實在政府機關做事和經營公司有共同點,都要講究效率與效益。

他對校園內的創意也充滿信心。郭南宏認為,過去教育的大環境是一層層的考試上來,對學生會有些限制,創造力也會被埋沒,但近來教育制度開始鬆綁,入學管道多元化,使得有潛力的學生有更多自由學習的機會,尤其在有實務經驗的教授指導下,優秀的學生更能發揮創意。

穿著樸素的白襯衫、深色西裝褲,解開領帶、西裝的束縛,捲起袖子就和同仁一起搬貨,隨時隨地坐下就為公司運籌帷喔;黜黑的皮膚、鮮少贅肉,展現持續打網球的成果;在台北出門乘捷運,到新竹自己開車,不假他人。這是郭南宏現在的寫照,隨處自在而且努力不懈。多年前他被迫離開交通部、國科會時的憤怨和無奈,以及外界為他抱不平的義憤,早已煙消雲散。

閒不下來的郭南宏,不想像許多退休的人當「顧問」的閒差,他選擇當個培養校園創業、苦幹實做的園丁。

(張玉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