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難道只能停留在高不可攀的藝術高堂?隨心所欲,手舞足蹈,本來應該是人們最原始的本能。但是隨著舞蹈藝術的精緻化,舞蹈離我們的生活愈來愈遙遠,再加上我們每天跟著快速的生活節奏轉圈,習慣被水泥叢林包覆的身體,變得愈來愈僵硬麻木。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們重新找回心的節奏,重新感受舞蹈帶來的美好?
讓舞蹈走出劇場,新生代編舞家周書毅帶領著舞團「周先生與舞者們」,連續4 年帶著舞蹈去旅行,跳入台灣各地大街小巷。周書毅希望讓舞蹈回歸最簡單的生活,讓許多從未看過現代舞的人,也能毫不設限地與舞蹈展開美麗的不期而遇。
藝術,從來不是金字塔階層的專利,而是人人都能獲得的享受。周書毅的舞蹈旅行計畫,讓匆促的現代人們可以在一支舞的時間裡,停下腳步,重新獲得呼吸的自由。
下午4 點的蘭陽博物館,太陽斜斜的,影子也斜斜的,突然一個個觀眾帶著興奮的笑容集中到館外的廣場席地而坐,突然之間,舞者自然地走入空間,在法國作曲家拉威爾舞曲作品《波麗露》不斷重複的旋律中,舞者們奔跑、跳躍、跌倒、怒吼,最終用樂觀的微笑將生活的痛苦帶走,只留下希望。
音樂停了,掌聲響起,舞者彎腰致意,有些觀眾起身離去,也有人戀戀不捨地停留,一切都是那麼自由隨意,這是一個舒服的假日午後,舞蹈與生活最精彩的不期而遇。
每天跟著生活急促節奏起舞,你有多久沒有好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了?在無止境的工作中,在電腦桌前從早坐到晚的僵硬,被水泥叢林所包覆的身體慢慢地麻木,我們如何找回自己身體與心靈的自由?
2011 年開始,從台北、宜蘭、花蓮、台東、雲林、高雄、台南,新生代編舞家周書毅帶著舞團「周先生與舞者們」展開「舞蹈旅行計畫」,走過13 座城市,將近60 場的演出,希望透過不搭台、不架燈、不售票的現代舞表演,讓舞蹈實際走入社會,遇見許多第一次看現代舞的民眾,拉近人與舞蹈、人與人,也拉近人與城鎮的距離。
跟著舞蹈展開最美麗的偶遇
花蓮舊鐵道行人徒步區,一位穿著花洋裝的阿嬤起身加入舞者們的行列,轉著圓圈,最後索性唱起了山歌;在宜蘭的丟丟噹森林,一位阿伯熱心跟著音樂節奏大聲打著拍子,不顧旁人眼光自得其樂著。
細數著一個又一個舞蹈旅行的記憶,這些微小的瞬間,都是周書毅認為舞蹈與生活最美麗的碰撞瞬間,就如同4 度出走的舞蹈旅行計畫,也來自一個美麗的偶遇。
2010 年,周書毅應新北市藝術節邀約,首次在板橋火車站演出作品《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別人在樓下練街舞,周書毅與舞者們卻在大廳跳著大家不知道的莫名舞蹈,有些大膽的叔叔和阿姨們,會靠近以台語問說:「你們是在跳什麼?」、「這樣跌倒不會痛嗎?」周書毅總拿張宣傳單給他們,然後輕鬆的回答:「我們在跳舞啦!好看嗎?週末記得來看看我們表演喔!」
演出當天的板橋車站,有些腳步匆匆的旅客從舞者中間穿越趕車,也有好多的旅客停下來看,還有人已經入站,卻又跑出站來看他們跳舞。沒有任何宣傳或規則,整個車站自然變成了一個開放式劇場,什麼都可能在此發生。
表演結束,好多人興奮地告訴周書毅,這是他們第一次看現代舞,雖然看不太懂,但覺得很有趣!簡單的問答之間,周書毅才發現,原來他們每天跳著的現代舞,離我們的社會、一般人的生活這麼遙遠,但是透過街頭表演的形式,卻能帶領觀眾直覺地去感受舞蹈的魅力。
透過舞者、環境與觀眾產生的互動,其實就是一個城市、社會的文化養分。一個舞者,能不能不只是看見自己的身體、舞台,抬起頭能看見更大的社會,也被社會所看見呢?「我開始想帶著舞蹈遇見更多人,我們能如何帶著舞蹈與未知的觀眾相遇,那應該會是種美麗吧!」
從一個簡單的念頭開始發酵,周書毅將舞蹈帶出劇場,帶著舞者們跳入台灣各地城鎮。讓舞蹈在街上與人們相遇,其實就是讓藝術回歸生活,透過一支舞蹈讓匆促的人們願意停下腳步,重新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原來舞蹈的韻律一直潛沉在人們心中,等待你去實際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跟著舞蹈展開「心」旅行
一個從來沒看過現代舞的鐘錶行老闆,在南投開店將近40 年,小孩都成家了,他仍在同樣一條街上日複一日生活著,直到有天下午,他決定關店去看看周先生與舞者們的表演, 表演地點就在附近的藍田書院,老闆說: 好幾年都沒去了,沒想到多年後,他再次造訪,原因是去看一場不知道如何描述的舞。
當舞者們在藍田書院古色古香的廣場跳舞時,生活在當地的人們也開始用一種嶄新的眼光重新看見他們早已熟悉的景色,驚呼「原來我們這地方的空間這麼美!」空間,仍然是一樣的空間,只是透過新鮮的舞蹈表演,重新洗刷了人們生活中的慣性。
用舞蹈帶給人們更多有趣的感受,其實也是周書毅選擇《波麗露》這首曲子的原因,它就像生活一樣,在看似重複的旋律背後,其實開始有長笛、單簧管、鋼片等不同的樂器表情加入,搭配上舞者又落又起的奔跑、跳躍、跌落,呈現真實生命起伏的當下。
舞蹈旅行計畫進行到第4 年,周書毅開始在花蓮遇見台東的觀眾、在宜蘭遇見花蓮、台南的觀眾,愈來愈多人開始跟著他們的舞蹈安排旅行計畫。去年周書毅與舞者們到台東表演,在他們落腳的小小民宿內,居然就有3 組旅客是專程來台東看他們的表演,來自城市們的旅人不僅看見舞蹈的美好,也在遼闊的東部天空中,重新找回呼吸的餘裕。
讓心自由的方式,其實可以非常簡單。或許是看了一場沒看過的舞蹈表演,或是展開一場小旅行,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簡單的問題、一絲新鮮的好奇,這些看似微小的情感,其實都在鬆綁我們被忙碌生活束縛的心靈,帶你看見嶄新的台灣風景。
找回舞蹈與社會的關聯
跟著舞蹈展開一場又一場的旅行,許多觀眾問周書毅:「我們得到這麼多感動,你們自己獲得了什麼?」
的確,在很多人眼中,這個計畫其實有點傻氣,在幾乎沒有官方資源的情況下,周書毅自己跑過一個又一個的地方場勘、溝通;在表演過程中,舞者們必須冒著受傷的風險,在沒有任何設計緩衝的空間中跌倒、碰撞,趴在滾燙的地板上,忍受著塵土與蚊蟲。
但是對周書毅而言,當他們的舞蹈帶給觀眾前進的力量,同時間,他也從觀眾的疑問與鼓勵中獲得持續下去的動力。為什麼要跳舞?為什麼要這樣跳?這些單純的問題,一直在提醒周書毅思考,舞蹈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2009 年,周書毅以《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獲得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全球網路影片比賽首獎,當時他受邀和各國編舞家展開對談,當其他編舞家們侃侃而談自己的文化如何對創作產生影響時,周書毅卻愈來愈迷惑,究竟我們的現代舞從何而來?我們的舞蹈與台灣文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舞蹈旅行計畫,其實也是周書毅的實驗計畫,實際走入這塊土地,跟人們互動、談話,周書毅才發現,即使社會愈來愈混亂,即使他心中還是有許多問號,但是他卻始終想跟這裡的人們分享舞蹈的美好,這支從台灣長出的舞蹈,正持續向外擴散, 影響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