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人力銀行7月公布最新調查報告,有超過8成台灣新鮮人想到大陸找第一份工作,創下歷年新高。但是現在去大陸真的是最好的時機嗎?
請你記住這幾個數字:一塊57倍大市場、起薪4年成長237%、工作機會年增100萬個,是一個全球競爭的大舞台,但是也別忘記魔鬼考驗,3年前台灣是大陸薪資的3.7倍,但到了2014 年,兩岸新鮮人起薪已接近1:1。
如果你想要畢業就到大陸工作,從新鮮人起薪來看,2010年台陸大學畢業生起薪比還有3.7:1,代表台灣人競爭力還是對岸的3.7倍,但是短短4年,2014年台陸新鮮人起薪比來到1.34:1,接近1:1,也就是說台灣和大陸起薪差距幾乎等於0。
再來看中國大陸起薪成長率,4年內從新台幣7800元,漲到1萬8483 元,漲幅高達237%,未來10 年還可望持續成長;反觀台灣,4年前起薪還有超過新台幣2 萬8000 元,今年卻只剩下2萬4000元至2萬5000元,不但沒漲還倒退。
想到中國賭一賭機會,比市場,中國大陸13.6億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19%,對上台灣2300萬人,撇開貿易壁壘不算的話,市場足足比台灣大了57倍,小水塘變汪洋大海,釣上來的不再是小魚兩三隻,而是成千上萬的大魚。
再比工作機會,雖然今年大陸光大學畢業新鮮人就有727 萬人,比去年增加28 萬人,但看看工作機會增長幅度,大陸人力銀行51JOB 調查顯示,今年3 月網路釋出職缺就有320萬個,比去年同時間增加31%,也就是說一年就增加100萬個工作機會在等你。
如果你是中高階主管,想挑戰大市場,從台灣跳槽大陸當台幹,薪資直接等於「新台幣1╳5」,也就是說相隔一條台灣海峽,薪水直接從10萬新台幣變成10萬人民幣。
危機就是轉機,你的機會,就在最近中國大陸最夯的「15個新一線城市」。
根據上海《第一財經週刊》去年調查,重新定義15個新一線城市,包括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西安、重慶、青島、瀋陽、長沙、大連、廈門、無錫、福州、濟南,而成都高居榜首。
其中最熱門的,莫過於重慶、成都、西安組成的「西三角經濟區」。潛力產業從紡織、農業、金屬、建材、煤礦、造紙等產業,未來還布局到電子資訊、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金融服務業、太陽能及風能發電;西三角將超越長三角、珠三角,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優勢的「金三角」。
15個新一線城市、比台灣大57倍的市場、起薪4年漲2.37倍、年增百萬個新工作,機會這麼好,但是小心,糖衣裡藏著黑魔鬼:西進大陸前提是,你有實力擠掉99%的狼,奪到「前1%」的王冠。掂掂自己的斤兩,想想你有沒有辦法跟13億人拼,搶到一塊餅吃?
黑魔鬼1
想像:兩岸共同人才市場,台灣人才吃香
現實:台灣人才優勢不再,實行「在地化」人才策略
台商穿梭兩岸30年,從創業老闆到管理白領,現在已是第4代到大陸拿學位直接就業的「台骨陸皮」。這條赴陸路徑的樣貌,已經跟30年前大不相同。
別以為台灣人到大陸工作一定過得好,成為人人稱羨的「台幹」,坐擁兩倍年薪、配車、配房的高規格待遇,這樣的榮景已不復在。更殘酷的事實是,最新的職場趨勢直指,台幹的競爭力正急速下滑。
近年台商在大陸實行人才在地化策略,大陸人才濟濟,「陸幹」排擠了台幹的職缺,中階及基層主管需求減少,僅高階主管需求相對穩定;104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分析,主因是台幹「缺乏在職進修」。
在職進修包括國際視野、語言能力、專業能力的精進,這些都是延續職涯生命的關鍵,「現在專業折舊率太高,每個世代的人不update 自己,很快就被淘汰掉。」
令人憂心的是,台商公司開辦的在職充電課程,積極參與的都是陸幹,台幹鮮少參加。面對急起直追的「陸幹」,晉麗明建議,台幹不能沉醉在過往的榮景中,要拋棄故步自封的心態,找回「重新學習」的企圖心。
雇用台幹的企業,多看重台灣人對組織忠誠的人格特質,倘若專業能力沒有與時俱進的精進,以及自我要求的決心,台幹終將淪為「台流」。
黑魔鬼 2
想像:大陸起薪4 年漲2.37 倍,是新鮮人夢想舞台
現實:和727 萬新鮮人廝殺,夢想舞台變殺戮戰場
你能忍受平均每月領3000 元人民幣的低薪,還得承受離鄉背井的壓力嗎?對比35 歲以上的專業經理人可以倚賴專業,在競爭中具有優勢,新鮮人,你有什麼?
當中國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的市場」,全世界500 強企業紛紛入駐,13 億承載的龐大內需消費動能,推動了無數的就業機會,成為全球人才的競技場。
中國夢,很美,但是也很殘酷。
想到大陸工作,先具備跟727萬大陸畢業生搶工作的競爭力,即使拿到工作,還要有拿本地薪資的認知。
台灣人赴陸就業的薪水實際狀況是1.2-1.5 倍,晉麗明指出,還要考慮大陸的高稅收政策,以及在當地的消費水平,換算下來,薪水待遇並不優於台灣。
想想看,在大陸有將近一半的本地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為什麼要給台灣人機會?」
除了專業能力,你還得要有過人的意志力、企圖心。
「到大陸就是震撼教育,檯面下有潛規則,狼性很強。」台灣人溫良恭儉讓,在大陸職場往往成為絆腳石。
以面試為例,大陸企業看重的是積極程度與企圖心。「大陸面試會很明確的問你會不會,給你兩個星期,不行就下崗,」不同於台灣就業有3 個月的試用觀察期,在大陸是一翻兩瞪眼,時間一到,達不到業績就離開。
離開舒適圈,踏入高壓競爭的環境,可以得到什麼?
有位學室內設計的台灣學生,一畢業就到上海工作,兩年過去,他說,很慶幸當初的選擇,因為大陸市場格局激發他更多潛能。他看到台灣同學接案,裝潢預算頂多百來萬,在上海,預算可能是10 倍以上,沒資歷的新鮮人也直接到市場淬煉專業,實踐理念。台灣如果是個小池塘,大陸就是汪洋大海,讓人自由地施展身手。
西進大陸如何對抗黑魔鬼?找對產業,立定志向
赴陸求職總有許多疑惑跟不安,「我有辦法到大陸工作嗎?」「想到大陸工作,要怎麼去?」「去了要待多久?」
在問這些問題前,更重要的是釐清自己職涯規畫,去大陸工作是職涯的一部分?還是一窩蜂的隨波逐流?
「有沒有強烈意願?有沒有準備好?先把生活跟個性想清楚,適不適合離鄉背井跟當地人一起較勁,要有企圖心,不然很快就會陣亡。」除了自我評估,晉麗明建議新鮮人可以先做好以下準備:
1. 持續關心兩岸產業、職場的發展與現況
2. 爭取外派出差機會,培養國際移動力,以及對當地環境的了解
3. 工作初期以體力換經驗,學得專業才有實力競爭
4. 加強語言能力,中國已是國際化市場
5. 自我管理、不斷學習是成功西進的關鍵核心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近2年新鮮人赴陸工作機會變多了。隨台灣服務業西進,企業對年輕族群需求增加,加上服務業接受新鮮人彈性較大,西進職缺逆勢增加32%。
中國民生消費市場蓬勃發展,每2 天就多開一間酒店,晉麗明指出,現階段來看,台灣服務業人才較有西進條件,仍領先3-5 年的優勢。
當國際化已成趨勢,全球人才版圖東移,台灣人才應勇敢走出舒適圈,才能確保職涯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