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週年慶 遠見週年慶 現在訂就送亞諾納$4,490行李箱、兩張西堤套餐餐券>

時尚服飾業/最講究特色與眼光

利多:市場規模漸增 關鍵:特定批貨管道

馬恆瑞
user

馬恆瑞

2004-10-01

瀏覽數 5,850+

時尚服飾業/最講究特色與眼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走在台北市東區,放眼望去,時髦年輕女性手上拎著的包包,不是印有LV經典花紋,就是鑲著Gucci、Prada標籤。時尚就是話題,縱使經濟景氣尚未復甦,台灣年輕一代的消費力卻十分驚人,隨著消費者對衣著品質的要求與品味提升,名牌和精品特賣成為年輕族群的基本字彙,台灣的服飾精品業擁有越來越龐大的商機。

市場在哪裡?

1.名牌精品客層: 僅次於日本、為亞洲第二大零售消費市場的台灣,保守估計成衣內銷有超過1000億新台幣的規模,精品市場也至少有數十億以上的規模。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年收入500萬元級以上的2萬8000多人,約佔本國整體人口的4.8%左右,這群消費階級正是名牌精品最核心的VIP客戶。另外,由於精品的行銷手法成功,年輕化產品和明亮有活力的賣場,也深深打動消費者的心。第一線的精品銷售人員常可發現,不少年紀不到20歲的年輕人,雖然經濟能力不足,寧可省吃儉用、花1個月的薪水去買1個名牌包包,好讓身上能穿戴一件精品過過癮。

2.網路購物族群: 實體通路熱銷大賣,網路購物也不遑多讓。根據尼爾森媒體研究的最新調查,台灣網路購物人口大幅攀升,曾經透過網路進行購物消費或競標拍賣的使用者,已從前年上半年的73萬人,大幅成長至今年上半年的210萬人!而「美容、服飾、精品」類商品,超越「旅遊、訂票服務」類商品,躍居網路暢銷商品第一名,顯見網路也成為國內新興的強勢零售通路。

資金如何運用? 服飾精品業

的創業資本額多在百萬以下,專業門檻也不高,只要熟悉流行環境的變化、能找出市場尚

未被滿足的需求,即使沒有百萬資本也有創業成功的機會。然而,正因為專業門檻不高、競爭者也相對較多,如果沒有特定管道取得名牌或流行服飾商品來壓低成本、並設法增加銷售通路、薄利多銷來產生利潤,就容易虧本導致經營不善,被市場淘汰。

你適合投入嗎? 其實,服飾

業起步規模小、重視流行品味的特性, 最適合創業資本不多, 卻懂得掌握時尚族群喜好、有耐心與毅力不停尋找理想貨源與各種銷售模式的創業者。

我們從以下「平行輸入歐洲精品店」與「名牌過季商品購物網站」兩個例子,來探討百萬創業的可行性,同時提供兩位年輕的30世代成功切入市場經驗,給想經營屬於自己事業的人作參考。

案例1∕平行輸入歐洲精品店

緊盯流行腳步

走進可莉有限公司位於信義路辦公大樓6樓的展場,電梯打開,等候在約25坪展場裡的是打扮時尚的老闆──Jeff,孔炫富。親和力十足的Jeff隨即領我們參觀他精心佈置的精品陳列室,四面牆上陳列數十個真品名牌皮包:HERMES、PRADA、GUCCI、miu miu、CHANEL、Christian Dior、BURBERRY、TODS……等超級名牌幾乎全部到位,以大約7至8折的市價向消費者招手。

展場雖然小巧,可莉精品的銷售量卻相當大,一年須到義大利採購4到5次,每次進貨的皮包數量都在300個以上,每批進價至少500萬,全由海關報稅進口。在台北舉辦特賣會還曾創下單日營業額100萬的紀錄,在全台灣精品平行輸入這行來看,可算是位居前3名的大公司。

創業起步

談起創業歷程,Jeff笑著說:「當初只花了20萬,就在宜蘭開起了精品店。」因為宜蘭幾乎沒有頂級名牌精品的經銷點,所以競爭很少,3個月就回本了。4年前剛創業時,他們原本只賣從香港跑單幫回來的皮包、鞋子,有次聽朋友建議,試著向國內管道批進了7個平行輸入的PRADA的皮包,平均售價五千多元,比市價便宜3000元。由於單價還是頗高,本來以為一定很難賣掉,沒想到不到10天就全部賣光光了,這讓他看見精品在宜蘭的商機,才正式開始了他進口頂級名牌商品的生意,除了宜蘭50坪的賣場,也前進台北密集舉辦名品特賣會,並在今年增設新展場。

經營危機

作時尚精品的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要隨時掌握快速變動的流行資訊和市場脈動,如果沒有跟好,一不小心進錯了貨,就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在Jeff創業後的半年,第一次嘗試進口服飾,用當時手頭全部約50萬的現金進了一批他認為很花俏、與眾不同的衣服,結果市場接受度意外地低,根本賣不出去, 最後只好便宜賣給別人去處理。在創業第二年,也發生了一個經營的危機

【趁遠見週年慶訂,一年送半年】中階主管必收>>看懂產業趨勢,升遷與轉型的關鍵利器!

──當時為了在台北舉辦一個特賣會,Jeff進了有史以來最大量的一批貨,沒想到在出義大利海關時被扣住檢驗真偽,這一檢驗,就花了5個月。不但特賣會沒辦成,還被壓住現金,造成週轉不靈,幸好有信賴他們的供貨商願意破例先提供貨源,等賣出後再結帳,才幫助他們度過危機。

名牌過季商品購物站

利用隱藏的需求創業

不管哪一類商品,從生產開始的那一刻起就產生了庫存。」艾杜暢貨中心與過季折扣中心等數個熱門名牌過季商品購物網站的創辦人袁晞傑說。今年30歲的他,創設艾杜至今已4年,隨著網站設立,過季名牌建立了固定的網友客群,月營業額從60萬飆到300萬以上。

尋找利基市場

接觸流行服飾這個行業,一開始是為了幫朋友解決一棟14層樓商場的經營問題,從想方法想出路、去百貨公司翻服飾吊牌打電話,到直接登門找服裝品牌的負責人拜訪,一次次對談中,袁晞傑慢慢發現一個市場不變的原則──每一季的服飾商品總至少有十分之一成為庫存,於是他決定從這個角度切入市場。

袁晞傑幽默地說:「要跟百貨公司競爭,尋找利基市場,就是要去找到那個『小到沒有人想理你,卻大到可以讓你活下來』的夾縫。」袁晞傑有了這個想法後,又花了8個月的籌備時間,以「名牌庫存品應被更專業、更認真地對待」的態度,說服當時全台灣最大的服裝集團,接受艾杜經銷他們的過季名牌商品,創業的理想有了曙光。

經營門市初體驗

2000年,袁晞傑為了創業,湊出60幾萬,在新店租了兩層樓房子約40坪的空間,向廠商批進了約1000多件的過季名牌服飾,沒辦法馬上支付的費用就開3個月到期的支票,就這樣負債開始作起第一間門市。

這樣的背水一戰,成功打開市場,知名品牌服飾的過季價格非常划算,附原廠吊牌的保證真品的堅持也建立了口碑,消費者可以在店裡以2~5折的低價買到名牌服飾,覺得十分划算,自此營業額蒸蒸日上,每月有60萬以上的佳績。

銷售瓶頸與策略修正

第三個月時曾經碰到銷量停滯的瓶頸,他發現銷售量下滑的現象,立刻向顧客瞭解原因,才知道是品牌過於集中,且只有30%的商品具有市場競爭力,於是採取行動,陸續將服飾更換為更受消費者喜愛、有競爭力的新品牌,才又拉回營業額。

獲利穩定後,2001年他動起了開分店的念頭,一年之間陸續在新店、員林、台北開設了分店,就在分店如火如荼地展開時,袁晞傑突然發現,這樣的展店策略是錯誤的!過季商品的特色是貨源稀少、客源特定,開設太多的分店反而會與母店競爭稀少的資源,部分商品數量甚至連展示都不夠用。於是袁晞傑痛下決定,一舉收起3家分店,吃下至少200萬的損失,只留下台北市1間3樓的門市,將管銷費用縮減至三分之一,人員也減至3名。就在僅存的1間40坪的倉庫裡,擁有網路部門專業經理人經驗的袁晞傑,開始認真思考將艾杜轉型為網路購物的可能性。

轉型為網路暢貨中心

2001年年底,艾杜順利網路化,兩大合作夥伴:FashionGuide,負責社群與資訊發佈;「風尚」則負責業務與客服系統。結合實體通路的經驗與入口網站的優勢,市場反應熱絡,2002年開始營收漸漸穩定,每月營業額都在300萬至500萬之間。從60萬資本起家,今年邁入第五年了,營業額成長5倍以上。但由於網站的維持,包括物流、倉儲、客服等,每個月就耗去至少100萬的成本;同時商品從採購制轉為寄賣制,價格由品牌廠商自定,風險降低,但利潤也相對變低了。雖然經營了5年,卻還看不見盈餘。不過袁晞傑不強求要絕對獲利,只求維持財物槓桿的平衡,讓公司可以繼續營運,未來還有籌備100元剪標品新網站及自設工廠生產線,創造專屬品牌的計畫,相信獲利應是指日可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