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閱讀?本書作者開宗明義指出,閱讀是文明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之一。除此之外, 閱讀另外一個基本的功能,是使你不受人惑。對當前大事,從911事件到南亞大海嘯,從競爭力到貧窮的議題,都能深刻掌握,無視於全球化資本主義的紛亂,胸中自有丘壑。
全書近175頁,作者以一個微言大義貫穿全書:一顆熾熱的心,努力提倡品味與教養,與讀者分享智慧,渴求「全人教育」的理想,反覆闡述。
人文精神的補給
這正是當務之急。當前台灣, 缺乏一種細緻的人文精神,彷彿已經成為各界意見領袖最深沈的焦慮之一。
很多人歸咎於台灣歷史的特殊性。由於漢人移民來台400年特殊的殖民地經驗(更換過6個政權),二次大戰後,渡海來台的大陸知識菁英,在五四運動的餘緒影響下,鼓吹「德先生、賽先生」救國之餘,立定發展經濟大戰略,使得台灣迅速走向與美國、日本進行密切國際分工的資本擴張的道路。
半世紀後,台灣富裕了,人文精神卻逐漸頹廢。
由於全球化的複雜影響,資本社會裡競爭是天職;再加上受到台灣現在政治文化的負面示範,整個社會的粗俗、庸俗文化氾濫。本書正切合所需。
長久被台灣社會忽視已久的「人本關懷」,其實可以透過「全民閱讀」的提倡,達到美學的溫柔革命。
閱讀不僅可以達到淑世的理想,還可以成就個人的幸福。
增加生命的尺度
作者特別引用1800年歐洲一個知名的教育軼事。205年前,「德國洛赫小村的牧師卡爾‧威特的長子誕生, 52歲才當父親的牧師,用他自己的一套方法啟引兒子的『學習之旅』。」本書作者開宗明義講了一個好故事。小威特8歲就會6國語言,9歲進入萊比錫大學,23歲成為但丁專家,是人們公認的天才。
這個故事不只是告訴我們,優秀是教出來的;很多人還忽略了作者的微言大義:卡爾‧威特父子其實在闡述「遠離書本就遠離樂趣」的意義,持續、無盡的閱讀才是人生快樂的泉源。
本書作者引領讀者精讀47本好書,而且「絕不濫讀」,每一篇書評深層的扣問,透過行雲流水的一流散文,巧妙地傳達了讀書的3種好處──
第一,不受人惑。
第二,不面目可憎。
第三,臥遊天地,與古今中外所有傑出的人,進行一種心靈的探險。生也有涯,知也無涯,讀好書讓你的生命厚度、寬度都大增。《字裡行間》不到200頁的篇幅,告訴我們,「養成閱讀習慣是人生最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