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屋可說是都會人特有的專利行為,針對房價相對較高、又有許多工作機會的區域,租屋需求就會產生。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台灣不動產資訊中心透過崔媽媽基金會所做的問卷調查資料顯示,2004年第四季大台北地區租屋搜尋者的平均年齡為31歲,其中25歲至35歲便占了62.8%,可說是租屋者大宗;近八成左右的租屋搜尋者,其家庭所得平均為6萬元以下。從這些資料中可以推知,在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個十年內,大多數的人都必須租屋。
租屋既然對多數人是一個必經的過程,究竟在何種情境之下選擇租屋,才是最明智的抉擇呢?
租屋族:或「缺錢」或「觀望」
「建立生命中的安全感有兩個條件,你不是要有錢,就是要有間房子,」這是理財專家最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許多人買房子就是為了心中那一份落葉歸根、不再漂泊的安定感。相對地,租屋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安定感,也許房東臨時要將房屋收回自用,你就得趕緊收拾家當,趕快再去找房子;或是不滿意現租房屋的空間格局,很想好好地重新打造一番,創造一個高品質的居住環境,但無奈乎這不是自己的房子,再費心思也是別人的。租屋的缺點除了心理層面的緣由之外,財務分配更是其中的關鍵。根據資訊中心的調查資料顯示,有33.6%的租屋族是因為買不起房子;而屬於「暫時租屋」的比例則高達52.9%。這表示有三成三的人是因為財務問題而租屋,而大約另有五成以上的人,則以租屋為過渡時期的作法,顯然對購屋還處於觀望階段。
缺錢族:小心高額申貸
針對購屋能力較為不足的租屋者,其理財規劃最重要的部分,還是在自備款的籌措。過去購買中古屋自備款一般要三成,貸款七成;現在銀行為了爭取客戶,貸款額度一般都提高到八成或是八成五,自備款只要兩成左右就夠了,無形中降低了購屋門檻。近來甚至有銀行推出「百分百貸款」的專案,讓一些僅有少數存款的年輕上班族跳進購屋貸款的爐灶內,全然無視後續購屋所需花費的整體費用,以及日後的貸款負擔有多重。
其實並非反對高額貸款,只是要考慮自身的條件。以歐美各國的經驗來看,大多會建議每月房貸或房租的負擔,不要超過家戶所得的三分之一。所以,如果個人的自備款不足,需要貸到七成以上,最好評估一下家戶所得是否可以長期支付每月沉重的房貸,而且最好是以本息平均攤還的算法來估算,不要僅以貸款前幾年支付利息的金額來試算,負擔的風險才會較低。同樣根據資訊中心2004年第四季的調查資料顯示,全台灣平均的購屋貸款負擔,占家戶所得的比例約為26.7%,因此基本上不要讓你的貸款負擔,高於全國的平均值。整體來看,高額房貸顯然比較適合自備款存款不足的高所得者。
觀望族:房租房價要精算
另外對於那52.9%選擇「暫時租屋」的租屋者,其實頗為耐人尋味。某些角度來看,似乎可以解釋說,他們對於現在的房市景氣還處於觀望的心態,也許是對目前高房價的不認同,感覺房價還會再跌,所以不願意現在就買房子;抑或尚未物色到理想的房子,所以選擇暫時租屋。
前者的觀望主要是來自於對景氣走勢的疑慮,尤其目前處在房價高檔期,部分想要換屋的人,都積極把握現在高房價時期,先把房屋以相對高價賣掉賺取利潤。但是如果現在立即換屋,馬上就換買一間房子也是所費不貲,所以索性就先暫時租屋等個一、兩年,等房價較為回檔的時候再來買屋。那麼,這段時間付租金會不會划不來呢?
當然這是一種風險評估,重點在於同一時間內,房租的支出與未來房價下跌價格之間的差額。舉例來說,每月房租3萬元,兩年內需支付的房租總計約72萬元(每年申報綜合所得稅時,可以申報12萬元的扣除額);另一方面,一般30坪的電梯大樓房子,如果平均單價在兩年內下跌3萬元,總計就可以少支出90萬元,和房租相較,還有將近20萬元的差額利潤。
但是,如果房價下跌幅度不如預期,每坪僅下跌2萬元,相較之下反而就多支出大約12萬元。因此建議要細心蒐集資料,了解該產品(公寓、華廈或大樓)的區域房價走勢,協助判斷房價變動的上限與下限範圍,才能較為精確地掌握下跌幅度。
哪裡租:善用上網配對
至於如何租房子,相信多數讀者並不陌生,只是現在已經進化到網路世界,運用網路平台的比例愈來愈高,相對於使用傳統媒介的機率就愈來愈低。透過幾個較為知名的租屋網站,只要精確地設定條件,通常租屋網站都可以依據條件每日自動配對,並將適合條件的房屋資訊,發送到你的e-mail信箱,諸如易租網、台灣租屋網、永慶房仲網等等,都有提供回函服務,皆可善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