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我到河南鄭州看一個投資案,晚餐時,聽到一樁令當地人感到動容卻又驕傲的故事──清寒貧童養棄嬰,聽說這個故事是先由鄭州晚報報導,再經中國新華網轉載,沒想到引起全中國民眾關心,不但令很多人感動,更讓故事中的大學生洪戰輝一夕之間無人不曉。宴席間,沒用的我,頻頻地拭淚,很是尷尬,當地人直取笑我心軟,其實他們不知道,我除了被故事中的主角感動,也一直不停地懷念起台灣曾有的「鄭豐喜時代」罷了。
照顧瘋父、棄嬰,大陸青年掙生活
話說洪戰輝是住在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的一位農村青年,十二歲前,他的家裡雖不富裕,倒也一家和樂,然而,他的父親突然在1994年8月發瘋,並踢傷母親、摔死妹妹,家裡一夕之間變色,重擔全落在了洪戰輝身上。這個瘦弱的少年,不但得照顧醫院的父母,還要張羅家中的弟弟,接著母親帶著弟弟竟又不告而別,只留下半大不小的他守著病情時好時壞的父親。
當年的春節,神志不清的父親不知從哪撿回了一個棄嬰,棄嬰身旁有著一張紙條:「 無名女,請代為撫養成人。」因為營養不良且瘦小,洪戰輝給她取名「小不點」,小不點的到來,讓久無歡笑的家裡偶也出現一些家的感覺,洪戰輝甚至為了小不點的營養,除了得時常籌錢買奶粉,更要三不五時地爬到樹上掏鳥窩裡的蛋做湯給妹妹吃,當時,他每天需到離家兩、三公里遠的初中讀書,為了不讓病情不穩的父親傷害妹妹,得每天央求鄰居代為照顧她,三年的時間,每天步行在家和學校之間,照顧妹妹的三餐。晚上睡覺,他就把小不點放在自己身旁,一有動靜,趕快摸摸側內的小不點,就這樣,倒也一天天的把小不點給照顧了過來。
1997年,洪戰輝初中畢業,
考進河南省重點高中西華一中,他利用假期打工,拚了命的賣圓珠筆、參考書、英語教材以奉養父親、妹妹及掙自己的學費。但終究仍因負擔過重,休學回家。幸而這年夏天,在西華一中教過他的一位秦老師調到西華二中,在瞭解他的狀況後,出手幫忙,讓他再度成了西華二中的學生。春去秋來,中國高考時,洪戰輝以高分被懷化學院錄取,報到當天,他將小不點託給鄰居大娘,來到湘西山區的懷化學院,並賣電話卡、拉廣告以籌生活費,漸漸地,他的故事在校園裡傳開,學校、同學紛紛地伸出援手,他向學校只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能帶妹妹一起上學,學校破例同意,並為他單獨安排一間寢室,以方便照顧妹妹。現在,在懷化學院的校園內,大家每天早上都會看到洪戰輝騎著自行車,把一位十多歲的小女孩送到當地石門小學,晚上再接回到他們的家──男生宿舍下的樓梯間。
彼此信任、認同,台灣典範可再現
我為他困苦生活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到高興,也為他的堅持不懈而感動,沒有血緣的兄妹,竟能如此相濡以沫、彼此扶持,令我動容。而我會在當場想起鄭豐喜時代,是我隱約想起當年《汪洋中的一條船》這本書在台灣狂賣時,多少台灣年輕人,曾經為書中鄭豐喜的努力而流淚,也曾為當時台灣的濃濃人情味而感到驕傲。大家想看看,當年殘缺雙腳的鄭豐喜,在困苦的台灣,是如何憑著自己心中想成功的毅力及決心,用雙手爬出了朗朗的一片天,而當時的中興大學,不也是充斥著濃濃的人情味,以及台灣人最引以為傲的彼此信任,才讓鄭豐喜能夠抬頭挺胸的從學校畢業。而今斯人已遠,典範似乎更早已為台灣所淡忘,不是嗎?
看看今天的台灣,縣長選舉執政黨大敗,總統在民眾近一個月的嘶吼之後,第一次的露面選在黃信介先生的墳前上香,但我覺得整個畫面從電視播出來,卻很諷刺,以前的黃信介是多麼坦率、質樸而不做作的人,他疏財仗義、不自命清高、甚少高談闊論、重於實踐,那像現在政客的虛情假意。這一次的台灣選舉,特別的醜陋,把很多年輕人曾經相信過的價值摧毀殆盡,選舉輸贏只是一時,但台灣人曾經擁有的努力、信任及典範卻萬萬不能失去,那是年輕人依循奮鬥的指標,也是一個社會展望未來的價值所在。
在這個欠缺典範的時代,鄭豐喜及黃信介的典型更加彌足珍貴。我在大陸,看到大陸的年輕人,以自己的熱情,為著民族,為著自己的未來,抓著自己心中的典範,在人生的路上踽踽而行,反觀台灣,政客醜陋、商人矯情、典範無蹤,年輕人既無法創造典範,也無可追隨的典型。我真的很懷念以前的台灣,不是因為我已有老化的徵兆,而是我真的相信,只要大家願意彼此信任、互相認同,不分彼此、不再撕裂,台灣的典範將再現,年輕人的舍我其誰也必可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