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留學回來後,我希望在工作上有所發展,但社會跟學校差別太大,讓我一時無法適應。」期望與現實的落差,讓現年32歲、人生一路順遂走來的凱文,在進入社會兩年後,就被憂鬱症擊倒。
背負著上一代的期望,曾經是在各方面表現突出的30世代優等生,在不知不覺中,當憂鬱症悄悄地爬上來,也會從優等生淪為「憂」等生。
「憂鬱症是一種會傳染的無助,若有同樣的境況,很容易就會上身, 」曾是憂鬱症患者的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秘書長蘇禾,有感而發地說:「有時候, 痛苦好像一扇沒有鎖的門,風一吹就開了。」
憂鬱在中壯年蔓延
台灣憂鬱症人口大約為4%,也就是說約有八十萬人口情緒亮起了紅燈。憂鬱症其實不分年齡、職業、種族、性別,誘發病因可分為「生理性」與「心理性」兩種,生理性指的是因疾病等生理因素造成的憂鬱,不過,現在心理性憂鬱症所造成的影響卻遠遠大過生理性憂鬱症。
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在嚴重的憂鬱情緒人口當中, 30-39歲年齡群占的比例高達25.5%,僅次於40-49歲族群(35.1%)。現實生活中,30世代對生活、工作、感情強烈的無力感充斥,看看MSN上,「一個星期睡不著了」、「豬頭老闆豬頭工作」、「生長在一個價值混淆的世代」的暱稱更比比皆是。身邊的憂鬱人口也愈來愈多,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憂鬱者,會不會就是自己?
「中生代的壓力愈來愈多元,光看民國84年到94年,30-39歲自殺比例增加了兩倍,就可知道。」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分析。憂鬱症患者一向會有負面思考或自殺意念,而15%的憂鬱症族群更會出現自殺行為,這使得自殺在民國94年台灣地區的壯年人口主要死亡原因當中,已經位居第三位。
夾層世代的多元憂鬱
整體社會競爭與強調經濟成功的氛圍,讓許多人一時無所適從。哈佛健檢心理諮商師王嘉齡就發現,現代人壓力來源都是從工作而來,而30世代普遍教育程度較高,對自我期許也較高,造成很多人給自己太大期許,一旦無法跟現實吻合時,就產生了嚴重的憂鬱問題。
不只工作讓人憂鬱,30世代關心的各項議題,一旦未能按照期望來,壓力便滿檔。葉雅馨觀察:「30世代面臨婚姻、就業、親人可能衰老等等的問題,壓力突然多元起來,可以說是挑戰30世代的抗壓性。」
其中,感情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蘇禾38歲憂鬱症發作,便是因為一段感情破滅之故,當時在媒體工作的他,披著一層媒體人「給人看好不看壞」的外表,痛苦也不敢讓人知道,而吃了抗憂鬱症的藥後,也因為反應變慢而擅自停藥,低潮一來時,他甚至不知道可以去哪,只好躲在辦公桌下。
在公家機關任職的Maetri,多年前也因為感情因素、母親生病加上沒有工作在家等層層壓力進逼,讓她突然間憂鬱指數大增,還曾一度在行車時陷入情緒低迷的狀態,當時的她只覺得心跳速度急速減慢,外面世界如同一層牢籠。
分析起30世代的憂鬱問題時, 葉雅馨直指問題核心:「相較於上一世代, 30世代沒經過大風大浪,相對地,生
存目標也比較不清楚;而相較於七年級生, 30世代則有點尷尬, 他們還有些被賦予的任務,責任心、自我要求比較高。」而對於必須自我探索、嘗試、訂定目標的30世代來說,夾縫中的生命歷程也讓他們的憂鬱指數偏高。
小心三大憂鬱因子
不過,憂鬱情緒並不等於憂鬱症,從憂鬱情緒惡化到憂鬱症, 其實跟三個因素息息相關。第一,憂鬱症跟遺傳有極大關係,若家族中有憂鬱症患者,或有親友具自殺傾向,離憂鬱症的距離就近了些; 第二,若個人心理特質具悲觀、認真、完美主義傾向者,憂鬱就可能時時伴隨,一不小心就上身了。
但憂鬱症會不會從情緒轉化為疾病,還是要看患者的環境因素,如果本身有上述兩項特質,最好儘量避免環境壓力。葉雅馨說, 有患病的高危險群者,最好要常常告訴自己:「做事不要要求完美,只求60分就好了,而且也不要讓壓力蜂擁而至,應該要有事情優先順序的排列。」
正確態度預防憂鬱
對於憂鬱症的預防態度,除了要常常檢視自己的情緒或壓力出口是否排解,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放鬆的時間與空間,「有一百個人建議你一百種抒解方法,但你要去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放鬆方式。」葉雅馨說,而蘇禾也建議,寫日記會是一個好方法,「憑著自己的想法與本能,透過記錄的方式來了解自己。」
但其實, 將心念做正面轉化, 更是一種積極的療法。「避免負向想法,以正面想法來看待,常告訴自己:『事情真的有這麼糟嗎?』」王嘉齡建議有憂鬱情緒的人,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往死胡同裡鑽,多增加自己的社會支持,多與朋友、親人傾訴都是很好的做法。
但如果「心情感冒」的不是你,而是身邊的親友時,蘇禾建議,不妨常常關心對方,但關心的手法要以對方的個性能接受的方式,而且,可以常常pass資訊給對方,間接讓對方知道你對他的關心以及提供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