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不同的演講裡提到,台灣做創意產業的實力在哪裡?我認為就是一個「亂」字。為什麼說我們的實力來自於亂呢?從台灣的歷史來看,這個不斷有移民遷入的島嶼本身就有一個血統,那就是不怕死。歷史上很少有像台灣這樣一個地方,經歷了大風大浪之後,卻又一直曖昧不清,而其實設計就是一條曖昧的線,你必須在曖昧當中發現路,這就是創意的能力。
創意過程的「聞、思、修」
台灣環境處於曖昧的地位是可以有創意發揮的,如果什麼事情都是直截了當地告訴你那是什麼意思的話,創意就會消失。創意本身就是必須不斷去質疑眼前的東西,追尋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之道。愛因斯坦的頭腦是曖昧的,他不接受事情就是表面看起來的樣子,所以相對論才會出來。如果他相信時間就是時間,能量就是能量,他還有什麼好玩的?
曖昧的思想是創意的第一關,台灣為什麼離創意產業還缺臨門一腳,原因是它還沒有從亂中拉出一條序來,也就是亂中有序。亂中有序的序在哪裡?我認為是邏輯思考。台灣其實具備極大的能量,光是運用在政治上就有很大的創意,但是因為沒有那條序,所以少了品味與邏輯。
品味與方法教得好的話,它的能量是很大的。品味是一個習慣,好東西吃多了,你就能分辨食物的好壞;如果你永遠只吃辣的,到最後只會分不清什麼是什麼。
方法就是邏輯,是創意過程中的「聞、思、修」,讓自己每天都去思考為什麼。很多人遇到事情只是思卻不考,視而不見,光是杵在那裡空想,還是一事無成。但是光是修而不證也不行,考的意思就是不斷去做辯證的功夫,所以我說「聞、思、修」是一個過程,最後都要靠「證」來完成一個思考的跳躍。
關於邏輯,它雖然是因果,但是它的思考途徑不是線性的,而是以螺旋狀的方式去攀爬,也就是思考必須在腦袋裡要累積大量的資訊,這就像是功能較好一點的電腦,思考過程是非常高速和非常多層次的,堆疊後在線性邏輯的基礎下做非線性的思考,這種非線性的思考我認為是沒辦法教的,只能說是上天賦予的天賦,所以有人在音樂領域裡一點就通,有人卻怎樣都畫不了一幅好畫。
累積input,創造output
但是即使具備某方面天賦的人,還是應該要在邏輯的訓練下成長,畢竟input是可以學習的,有天賦的人對一件事情的觀察可能一下子就領悟了,沒有天賦的人,他想了半天也會想通的。很多有天賦的人因為不願意在邏輯的訓練下成長,他只會不斷地運用他的天賦,這就好比一個非常powerful的電腦,卻沒有input,容易淪為怪力亂神。
科學不能當成創意的全部,但是卻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最近我幫東海大學規畫思考創意學院的課程,創意究竟要如何達到,我個人認為有三個要素:一是創意本身要教導如何有創意,二是必須了解今天的世界,三是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把這三個要素結合起來,才算是對創意的東西能夠掌握,才會有output。
台灣教育過去幾十年來,最失敗的地方除了公民道德教育外,反映在教育政策上,就是缺乏複雜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模式,這是很可惜的地方,因為台灣的深層文化有著難得的幽默力與忍受力,這是台灣社會一種難得的創意潛能,如果好好發揮,絕對是面對新世紀的強大力量。
可惜,很多人都以為創意只要與眾不同就好了,把標新立異誤以為是創意,很容易摔下來。
既然創意屬於知識經濟,在知識這個結構上,台灣顯然缺乏複雜性的思考與建設性的摩擦,才會一直在亂中走不出一條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