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嘗試做「新媒體」的實驗,為什麼稱它為新媒體呢?因為它結合了網路、季刊、電話等功能,同時存在於一個平台上;這個平台,讀者可以選擇最方便與感到舒服的媒介做為溝通方式;也就是說,新媒體所嘗試的,就是運用多種不同的媒介工具,讓讀者接收到。
傳統媒體的功能,只能使用一種工具打中它的目標,但新媒體的功能,是可以同時抓一顆石頭,拿一把沙,摘一枝樹枝,同時將手中七、八種工具丟出去命中目標。網路、季刊與電話的功能有別,傳遞的訊息也不相同,雖然媒體的目的還是一樣,都是服務讀者,但由於數位化的低價化,讓我們能同時採用多種工具來服務讀者,站在讀者的角度,選擇也更多了。
創造保存價值感
今天媒體必須理解到,這個世界的溝通方式正在改變,好比說你現在還是用寫信的方式與別人溝通,卻不用電子郵件,已經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更奇怪的是,如果你使用e-mail,但內容仍然像以前寫信那樣長篇大論,就產生問題了。因為現代人收發e-mail,並沒有足夠時間閱讀太多文字,特別當你講述了一大堆文字時,其實只是要講一件事而已。
平面媒體走到今天,很多人都對它抱著悲觀想法,認為網路將會取代一切,其實平面媒體是唯一可以留下來的東西,只是必須重新定義。
現在的平面媒體,被當作是一種可拋棄的訊息,因此被認為一定會遭網路取代,由於網路資訊的更新速度極快,絕對是平面媒體望塵莫及,所以平面媒體應該把自己當成一種可供收藏的作品,而不是任人拋棄的訊息。
讀者對平面媒體的態度,常常是看完後就束之高閣或乾脆丟掉;即使許多雜誌利用贈送或降價等手段便宜販售,也不管設計得多漂亮,只要讀者認為沒有新鮮感,仍然不會想保留下來,所以我們不妨把它設計成「值得保存的資料」。
與讀者共同創作
這也是我目前正在嘗試的方向,這個新媒體的實驗,先從網路開始,一邊編輯,一邊蒐集大家想看的資訊,而不是我自己一廂情願想傳遞給大家的。打破傳統產製過程,先利用三個月的時間,試著丟出一些夠吸引讀者的內容,獲得他們的迴響,讓大家的意見彼此交流,也就是邀讀者在產製的前端就進來一起分享與製作,了解他們最想要保存的內容為何,三個月後再把蒐集得來的資訊印成季刊。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目的是要讓讀者對平面刊物產生「價值感」,因為這是結合他們的意見而出現的刊物,才可能讓讀者感到可貴,說穿了,其實就是你訂我做,google成功的原理也是如此。
我的本業是設計,事實上,我工作時很少獨自完成設計,接到案子,我會大概擬出一個自己想要的感覺,然後邀請客戶共同討論,一邊丟出自己的構想、一邊詢問客戶喜不喜歡,最後他以為這是他完成的設計,其實我只是用了客戶的時間,讓他陪著我做完設計。
如果沒有這一段,獨自摸索客戶喜好的結果,很可能千辛萬苦弄出來的成果,只要客戶搖搖頭就會前功盡棄;平面媒體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為什麼要前功盡棄,何不把讀者抓過來一起來創作,把產製過程與讀者緊緊繫在一起,最後呈現的刊物才是讀者想要的東西。
至於收入來源,現在拍一個平面廣告的成本,其實已經超過任何一頁的平面內容成本,很多廣告甚至比內容還好看,提供廣告的人現在已經有能力直接觸及讀者,可以說廣告已經能獨立存在,不需要再仰賴媒體,當它不需要你、而你卻需要它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輸贏的關係;所以現在媒體要弄清楚的一件事,就是了解廣告需要仰賴你的地方在哪裡,畢竟廣告永遠都是予人販賣東西的感覺,但是媒體才是真正定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