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在東京學服裝設計

Mode Gakuen College of Fashion & Design

鍾宜佳
user

鍾宜佳

2013-03-01

瀏覽數 7,550+

在東京學服裝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一直以來,我們追求的是100分,而日本人追求的卻是200分。

同樣服裝設計的概念,法國名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用立裁和龐克的方式,做法直接;日本的山本耀司,雖也一樣直接,但這中間卻多了一點寬裕,因為日系服裝設計多了很多細節;即使兩者表現都希望達到誇張。

我的日本MODE學園的老師告訴我,「付出100分,對方可能只會感受到50分,所以更要加倍的努力去呈現200分以上的東西,即使是一點點細微。」

這不得不說日本人「死腦筋」的一面。

日本有一陣子流行紙摺藝術,因為日系服裝對打版的精通,一件小禮服上,一塊布居然可以摺出一隻紙鶴,不但給全球設計界相當程度的震撼,甚至後來法國知名設計師John Galliano也模仿這個做法。說穿了,其實打那個版子,就像我們小時候上工藝課摺牛奶盒一樣,必須要有那種死腦筋的堅持。

剛開始選擇服裝設計學校時,2個機會在我眼前,一是法國,一是日本,最後我選擇了日本。雖然一開始我討厭日本的死腦筋,但我一直相信,堅持細節而來的從容,是我要的服裝設計風格。

滿分堅持 連小細節都不忽略

東京MODE學園,坐落於繁華的新宿車站。從車站西口走出來,馬上會看到一棟類似船帆鏤空的清水建築,建物高達50層樓高,裝設非常前衛,這就是我的學校。

這所學校擁有醫療學系、視覺傳達學系、服裝學系等,甚至大到擁有自己辦服裝show以及宴會的專門場地。我所在的服裝系,學校規定一定要在45層至50層的最高樓層上課。為什麼?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從窗戶看出去就是整個東京,讓人覺得你一定要從這邊闖出去,站在東京的制高點,再躍上世界最頂尖的服裝設計舞台。

事實證明東京MODE學園的學生,每年就業率接近百分百。當然這裡出的名人,日本潮流品牌Hysteric Glamour設計師北村信彥、巴黎時裝界大師永澤陽一,以及有働幸司、吾妻實,個個都是世界服裝設計舞台的明星。

一開始,我很拼,第1年學校全部獎項我幾乎都拿到手。學校還有一個校外封神榜,每次我看到隔壁班同學又上榜了,我心裡吶喊:「鍾宜佳,我也要,我也要!」

在一個校外名叫「丹南」的比賽,我在一塊黑布上,連續用3台縫紉機24小時車了2個禮拜,那是幾十億個針腳,我想把所有彩色的線車在黑布上,從改造這塊布開始設計發想,我不想只是設計一件衣服。

沒想到我的死腦筋,居然燒掉一台縫紉機,而2顆一直緊盯針腳的眼珠子,跟著答答答的車縫聲,做到都快掉出來了,而我只先完成了一塊布。

堅持所有細節都要原創的我,又突發奇想,在這件衣服外觀上完全看不見的內裡設計上,我也希望是百分之百完美,於是又開始動手自己染布。花了大半天時間,衣服還沒有開始裁,每次跟我合作的朋友,都大喊:「宜佳,不要了啦!」

巧思設計 好之外還要更貼心

MODE每年招收的學生,一開始進來300多人,第2年就只會剩下一半,因為太多的作業,太辛苦,最後畢業的只會剩下5、60人。也不是學校放棄你,很多人會自我放棄。真的辛苦,連續3、4天沒睡覺,常常在秀結束時,就看到設計師不支昏倒。後來學校乾脆在樓下設醫療室,我想說:「有救了,安心了!」

日本的死腦筋,某種程度是一種執著而來的貼心,他們覺得可以做,那就更要做好一點,所以會一直往裡面鑽。有的日本設計師喜歡乾淨的東西,可能整件西裝看不到一個口袋,可是他就是會在很奇怪或很隱密的地方做一個內袋,因為你一定需要放東西;像這樣小小的設計就很日本。

執著,變成習慣的鑽研。做完布,做完內裡,做完口袋,他還會問:「還可以為拉鍊多做什麼?」服裝設計,在我看來,某種程度是一種「國王新衣」的心理效應。自信的國王,即使沒穿都從容;沒有自信的人,穿再驚豔,也還是可能忸怩不安。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之前在台灣,我幫明星做造型設計。很多設計師在幫藝人做整體造型設計時,會用很多的說詞去說服藝人「流行就買來穿」的觀念,那會害死自己的荷包跟衣櫥。衣服為人所需求而雕塑,而人也為想要穿得美麗而雕塑身材,衣服是給人穿的,所以穿的對象很重要。這道理就像是食物沒有好不好吃,只有合不合胃口,服裝亦是如此,美麗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不一定好看。

達人精神 每個過程絕不馬虎 

下了99分的功夫,最後能不能拿滿分,還是得看穿上它的人。我習慣從設計對象的喜好開始下手做功課,就像自己堅持要織布一樣。自信所散發出來的氣質才無法言喻,當知道自己穿什麼最好看時,自然而然就會散發出發自內心的美,100分的衣服也都會有200分的效果。 設計師最大的任務,除了要幫穿者找出自信之外,還有就是要幫穿者注意每個細節裡的從容。

曾經一次我在日本一家服裝公司實習,拆封裝滿衣服的紙箱,正自覺很貼心地把所有一個個紙箱拆好、疊好之後,一個主管過來問我說:「那妳有將封口的膠帶也全部撕下嗎?」

把紙箱完整拆封、堆疊漂亮,還要撕下膠帶?詢問後才明白,撕下膠帶,下次紙箱再利用時,再貼上新的膠帶,就不會因為膠帶黏貼膠帶,變得不牢固。更重要的,如果動作不正確,下次封箱膠如果不黏,衣服途中散落,整場秀不是全砸了!

一點一滴的體貼,都會在結果呈現出你想要的樣子。初到時,我常問為何很多事得一步一步來,不能跳過其中一環,後來我深刻理解,注重過程或許龜毛,但這樣才不會花多餘的時間在錯誤的循環上。小地方下功夫,看起來很傻,但這是設計上最笨又最可愛的達人精神。

當愈來愈死腦筋時,我想做一件讓自己發瘋的事。

那是一件全彩的羽毛衣服,全部沒有一針手縫。我拆掉所有布的經線,然後一針一針把緯線編起來,這可能是我在日本學到的,你必須做得很細、很有想法。我的同學都很拼,有人可以釘一整件的釦子,我想,我也要來做一件讓自己發瘋的事。

我的老師說,我的作品看得到日本人的精細度,又有台灣人眼中的色彩,因為日本人的顏色很少,就是黑白。大家看我在那邊勾,跟在種草一樣,光拆經緯線拆很久。我的老師愛死了這個設計,到處跟人說這件作品多棒。

但最後,這個作品,零分。原因是時間到了,我沒做完。老師打電話給我說:「你一定要把它做完,我很喜歡,但是我打死都不會給你分數。」這就是他們死腦筋的地方,就算留級也不會給我分數。

沒關係,我也死腦筋的相信就是要做完,即使是零分。

不講天才 努力是成功不二法門

日本有一個節目,專門介紹死腦筋的發明家。有一個歐吉桑,發明一個兩手黏在一起的手套,其實也沒有什麼!但是後來迪士尼做出了一模一樣的手套,就是那種你看了會覺得很沒有必要的東西,那種東西誰會買?但同時又會覺得很貼心。

日本人是不相信天才的,他們深信,任何人都是靠努力贏得成就與地位。

我第1年學校全部的獎都拿,然後第2年掉一、兩個,第3年、第4年全都變成日本人拿的。他們真的是天才嗎?當然不是。

看到我的日本同學,4年學習下來,讓我更深信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一定要很努力。我們的民族性,有時候會偷懶一下,但是日本人每次都要做到好,所有的小細節,累積到最後處處都可能被加分。

就學的4年之中,Anna Sui、Paul Smith等世界知名的設計師都曾來過。我記得Paul Smith說過一句話:「設計就是要很開心、很快樂,因為已經是你的興趣了。」

在MODE的日子很苦,一年140多萬日圓的學費還不含其他食衣住行,我父親常調侃說:「學校可是有好幾根柱子是我出錢蓋的呢!」但一想到Paul Smith的話,我一定要很開心很快樂的去做,這樣的心情也會傳達到穿的、用的人身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