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目標的設定01
沒有目標的投資,是無頭蒼蠅式的投資,成敗端視命運吉凶。因此,成功投資的第一步就是為自己開張支票,貼在辦公桌的隔板上,然後,朝著兌現之路邁進。
01計:為自己開張支票
投資的目標當然是要變得更有錢,但「所謂有錢,究竟是指多少錢呢?」知名理財作家、聯傑財務顧問執行長蕭碧華說:「搞清楚這個問題,薪水族才有投資致富的可能。」
問題的答案沒有模糊空間,它必須清清楚楚,是個明確的數字,就像支票上的金額一樣。「不要只說『很有錢』、『更有錢』之類的答案,要有一個數字。數字是目標,有目標才能談及策略、工具及操作心態。」蕭碧華強調。
蕭碧華認為,一趟成功的投資,20%在於執行,80%在於計畫,「目標愈明確,投資計畫就能更完整,成功率愈高。」
某種程度上,這真的就像是要開出一張支票,兌現的金額與時間都必須明確記載。
困難的是,這是一張「自己開給自己」的支票,支票能否兌現,是仰賴你自己的投資績效,於是,支票的金額與時間,不能單憑個人想像而豪氣干雲地大筆揮灑,為了避免「跳票」,金額與時間的數字都得再三斟酌。
這張支票怎麼開?「我的建議是,開一張SMART的支票!」蕭碧華口中的「S.M.A.R.T」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組訂定投資目標的思考重點:
Specific明確的
構想一個階段性的人生目標,這個目標必須具體明確,「過幾年要買個自己的房子」,這個說法並不及格,過幾年是多少年?房子的地點在哪?坪數要多大?這些問題都不確定,就無法形成清楚明確的投資計畫,因此,及格的說法應該像是「三年後要在台北市區買個小套房」,諸如此類。
Measurable可量化的
目標之所以要力求明確,是因為這樣的目標才能轉換為實際的資金需求。試著把自己的人生目標「翻譯」成資金需求,翻不出來,代表你的目標不夠明確,無法依據目標定出適當的投資計畫。例如「三年後在台北買個小套房」可以更精確變成「三年後累積100萬元頭期款」。這麼一來,支票上的時間和金額都有明確的數字了!
Achievable可達成的
「很多六年級生在談到個人財富目標時,都會勇氣十足說出四個字:億萬人生!」蕭碧華認為,有企圖是件好事,但若從投資致富的角度來說,過於遙遠的目標並不見得有利。首先,因為目標與目前所得之間差距太大,幾乎只有投資高風險標的才能達成,這會讓薪水族瞬間置身於高風險危機。「其次,投資一段時間後,發現財富累積的狀況還是遠遠落後自己的目標,這會容易讓人氣餒,提早放棄。」蕭碧華說。
Realistic實際的
簡單的說,就是要想清楚有錢之後要做些什麼,能夠完成什麼夢想,「有了這個實際的畫面,才有更積極的動力,不斷檢視自己的投資策略,累積更多的投資知識。」蕭碧華表示,投資是為了有錢,有錢是為了實現夢想,如果少了夢想的成份,感性的說,績效表現無關生命價值,無法讓你有「朝著夢想邁進」的快樂,理性的說,因為績效數字沒有自我實現的意涵,你也不會用更認真的態度看待自己的投資。
Time frame時間表
每個投資目標都該附帶明確的時間表,它標示著一段時間之後的績效達成率。一開始,你會依據這張時間表來檢查自己的進度,一旦落後,就提醒自己修正投資計畫。「到後來,你會跟它賽跑,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讓績效跑得比這張時間表還快。這時,時間表的功能已經不只是檢查點,還能在無形之中提升你的投資功力。」蕭碧華說。
選擇投資工具02-08
投資目標必須藉由投資工具的布局與操作來達成,不過,每個人都有各自適合與不適合的投資
工具,如何選擇?有其學問!
02計:選擇熟悉的賺錢夥伴
投資工具是幫你賺錢的工具,某種程度來說,它就像是你的賺錢夥伴。說到選擇夥伴,你多半會先考慮兩個重點,首先,它的能力是否符合你的需要,其次,這個夥伴「會不會跟你唱反調」。
「換句話說,選擇投資工具時,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找到自己『熟悉』的工具!」蕭碧華說,每個人都有各自適合的投資工具,「如果你的工作有機會深入了解某個產業,可以選擇該產業的股票;工作必須隨時接觸外匯,外幣投資可以考慮;房地產相關工作者,可以從房產投資下手,當然,成本較高。」
總之,唯有「熟悉」,你才能夠判斷這個工具的能力是否符合需求,才能掌握它的動向,知道在哪一種操作之下,它能達到怎樣的投資效果,不致發生「要它往東,它卻往西」的糗狀。
03計:撇開新玩意兒不看
知名財經作家許啟智是「長期投資、緩慢致富」的奉行者,他的選股邏輯有一不變準則:「絕不買成立未滿五年的公司股票」,原因在於這種公司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供做為投資判斷。他表示,新成立的公司無法看出經營者的風格,也無從判斷公司營運是否長期穩定,能否對抗景氣衰退,「簡單來說,新公司沒有經過足夠的考驗,也就無法判斷它的長期投資價值。」他說。
同樣的,蕭碧華也認為,經驗稍弱的投資人在選擇基金時,亦該先把成立未久的基金摒除在外。雖然「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但從以往的整體表現當中,可以大致推敲經理人或基金公司對這檔基金的投資策略與功力,尤其特別可以注意,一名近期績效卓越的經理人,是否曾經安渡空頭市場的洗禮?「如果一檔基金還沒有任何成功對抗空頭的經驗,風險自然也就更高一些!」她強調。
04計:如果沒把握,就選共同基金
「不懂」,不能算是拒絕投資的當然理由。「因為基金公司裡有很多『懂』的人願意為你服務,而且他們的收費並不算貴。」蕭碧華說,不少投資人一想到買基金要付手續費、管理費,就直覺失之划算,「但如果你肯稍微計算一下,會發現這些費用其實滿便宜的。」
試算用1萬元買一張10塊錢的股票,交易稅及手續費約需58元,而買1萬元的共同基金則大約需要150元,「買基金的費用多了大約100元,但是你可以買到20、30檔股票,不但賺錢的機會更多,風險也大為降低。而且是由專家操盤,100元的代價,可以讓你省去『成為投資專家』的學費。」
不過,要說共同基金適合一般薪水族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資金及時間的需求相對較低。在資金方面,共同基金只要3000元就能開始投資;在時間方面,雖然選擇基金必須自己做些功課,但這門功課遠比股票投資所需的產業、財務等知識來得簡單,而如果是與需要隨時緊盯盤面的期貨、選擇權交易相比,基金投資更不致於影響日常作息,由此考量,的確十分適合一般受薪階級做為投資工具的選擇方向。
05計:全球股票型基金
「對於沒有投資經驗卻又希望加速累積財富的上班族,我建議從全球股票型基金著手!」富蘭克林投顧協理羅尤美表示。
理由很簡單,從基金種類來分析,股票型基金屬於相對積極的基金類型,具有較高的財富增值效果,當然風險也會比債券型、組合型基金來得高些,但如果把投資目標放在全球整體市場,則能藉由區域分散的效果大大降低風險性。羅尤美表示,若就過去經驗來看,全球股票型基金每年提供10-12%的報酬率應屬合理預期。
06計:平衡型基金具有「股票漲時能靠股票賺
錢、股票跌時能靠債券賺錢」的特性,投資效果相對較為穩定,減少投資人對於「第一次進場」的不安全感。蕭碧華建議一般投資人可從國內平衡型著手,之所以建議「國內」,是因為投資人可從市場波動及基金績效的彼此變化中,開始刺激投資神經的敏感度,之後進一步將投資觸角伸向海外。不過,平衡型基金應以持股部位限定在40-60%以上者為宜,若持股部位太少,資產累積速度太慢,或許較不適合30世代。
07計:指數型基金
指數型基金的功能是「複製指數」,簡單舉例,台北股市加權指數如果上漲10%,以加權指數為目標的指數型基金也會同步上漲10%。懂了嗎?投資指數型基金,你不見得會比別人賺得多,但就平均而論,你也絕不會比別人賠得多。若把視野拉長,指數基金的好處是「只要這個市場持續進步成長,指數基金就會必然增值」。
此外,指數型基金因為必須複製指數,持股部位的透明度較高,誤踩地雷基金的風險不大。同時,因為經理人不必花腦筋選股,所以這類基金的管理費用也會相對較低一些。
08計:組合基金
組合基金的投資標的是共同基金,如果說,共同基金的優點是藉由多元布局各種股票,達到風險分散的效果,那麼組合基金的特性就是「風險分散再分散」。由於風險較低,且仍可在一定程度內掌握投資獲利的空間,因此,成為專家眼中適合30世代薪水族的投資工具。
華頓投信副董事長羅立群建議投資人,在選擇組合基金時,最好能夠挑選投資組合當中資產屬性較多元的基金,如納入原物料、不動產等股債之外的資產類別,更有分散風險,增加獲利機會的效果。
投資基金兩個進階技巧09-10
買基金,定期定額是適合薪水族的「懶人理財術」,但若你有多些時間關心市場變化,那麼或可採用一些進階技巧,讓財富增值加快腳步。
09計:善用停利點
知名節目主持人鄭弘儀投資理財有一套,由於熟悉財經產業趨勢動向,所以在投資標的選擇上自有其先天優勢,不過,成功的投資絕不僅止於選擇正確標的而已,布局之後的操作策略,同樣決定著盈虧成敗。鄭弘儀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那套「賺20%就停利」的操作準則。
「把停利點設在大約20%的水準,賺到20%就閃,不貪心不留戀,紙上富貴才能真正換為口袋裡的現金。至於投資機會,再等就有。」要等多久呢?鄭弘儀說,一年賺20%已經足夠,所以就算下次進場是一年以後的事,也沒關係。
整體來說,停利點的缺點是限制了投資獲利的幅度,但好處是能提高投資獲利的機會。於是善用停利點的最大問題,就在於「要賺多少幅度才夠」?
鄭弘儀多半鎖定股票為投資工具,屬於相對積極的投資人,但對基金投資人而言,心態偏向穩健保守,所以可以適度降低停利點的設定水準,如果投資目標只是為了打敗通膨,甚至可以在基金報酬率達到15%、10%時,就提前贖回落袋為安,靜待下一次的低檔承接機會。
如果心態上無法接受「明明還有上漲空間卻提前結束投資計畫」,那麼則可採用所謂的「動態停利策略」,在賺到15%時先不急著賣出,而是把停利點設定在10%,若接下來基金淨值下跌5%,總報酬率從15%跌回10%時,就斷然出脫。而若基金淨值持續上漲,總報酬率來到20%,則你的停利點又可上修至15%,再給自己一點空間,看看漲勢是否延續。
不過專家表示,停利點的運用必須是投資於波動性較高的台股基金或其他區域型、單一國家型股票基金,對於像平衡型基金等具有「絕對報酬」性質的投資工具,由於淨值穩定度較高,則不適用。
10計:定期不定額
薪水階級資金有限,在投資共同基金時,多半採取定期定額的方式介入,一方面,藉由投資時間點的分散達到分散風險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強迫儲蓄的附加功能。不過若是對於市場脈動較為敏感,不妨進一步考慮「定期不定額」的投資方式,更能達到「逢低多買、逢高減碼」的效果。
所謂定期不定額,簡單來說,就是把每個月參與投資的資金分成三種等級,多一點、普通、少一點,舉例而言,在市場沒有特殊波動時,就以「普通」等級的5000元固定扣款,但若股市忽有重大利多,瞬間急漲,則可減少布局的金額,改以3000元的「少一點」等級扣款。相反,若股市急跌,值得積極加碼,則可考慮在扣款時來個8000元的「多一點」等級。
此外,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自動化」的定期不定額扣款機制,即是在申購基金時先設定三種等級的扣款金額,而基金管理者則會利用本身的評分機制,判斷「這個月該扣多一點、普通,或者少一點」,省去投資人自行判斷的失誤及麻煩。
克服投資的天敵─人性11-18
無論買股票或基金,投資人最常犯的毛病不外乎二,躁進、殺低。古今中外,多少投資專家企圖消滅這個來自人性的投資天敵,他們提出的建議是運用你的想像力。
11計:想像自己在打擊區,後面沒有主審
「投資就像打棒球,等到好球,才用力揮擊,好消息是,你的後面沒有判定好壞球的主審,於是你永遠不會被三振出局,可以一直等下去。」這是投資之神巴菲特的一句名言,它的意義在於,絕不要怕投資機會一去不回而貿然進場,非得等到一個自己最有把握的機會出現,這才用力出擊。
缺乏經驗的投資人,往往容易跟隨明牌,抑或聽到市場風聲,就貿然追進一個完全陌生的投資領域,雖然看似是個好機會,但是同時也因為陌生,而無從自行判斷投資之後的風險變化。
就像是面對王建民的伸卡球,即便全場觀眾大喊:「好球來了!」但打擊者只要心裡稍有疑慮,就不該隨便出擊,否則難逃滾地球出局命運。就算最後這真的是個好球,反正背後沒有主審,沒有三振之虞,錯過一球又怎樣?
所以,下回如果聽到什麼令你心動的投資機會,問問自己究竟是否已經看清「球路」,然後想像一下,如果永遠不會被三振,你會不會貿然揮擊這個可能造成自己出局的一球?要記得,投資機永遠都在,只要不出局,錯過這次,就還會有下次。
12計:想像機會僅20次,用完就等下輩子
這還是巴菲特的名言,它的意義是「你必須謹慎面對生命中的每次投資」,如果人的一生只能投資二十次,焉能在沒有完全把握時衝動躁進?
曾有人統計過,自1965年巴菲特併購波克夏公司算起,至今巴菲特所進行的重大投資決策,還不到二十次!老先生的人生投資卡還沒用完。或許也就是因為格外珍惜每一次的投資行為,才讓巴菲特每一次的投資都能產生可觀績效,並且,絕不會讓自己置身沒有把握的風險之中。
如果想像力不太豐富,那麼,乾脆自己動手做一張「人生投資卡」隨身攜帶吧!每做一次投資決定,就剪下一格,漸漸的,你會珍惜每一次的投資行為,降低急躁進場的失誤率。
13計:想像自己是個估價師
「每次出手買股票之前,我都會把自己想像成是估價師。」投資達人許啟智說,「估價師上身」的想像力,是讓他每次投資幾乎都能成功獲利的關鍵原因。
「當你把自己想成是估價師時,首先,就會自然淘汰掉你不熟悉的投資標的。」許啟智認為,不熟悉等於未知,未知等於風險,在他的觀念裡,投資是一件「必須成功」的事情,而成功的保證,就是來自於售價與實際價值的差距,「如果你無法估算實際價值,就會落入售價高於實際價值的風險,相反的,如果你確定這個產品售價十分划算,當然就有『買到賺到』的機會。」他說。
很難相信,具有20年以上股市投資經驗的許啟智,其實很少觸碰被稱為「台股主流」的電子股,「我是金融產業記者出身,不太了解資訊產業,電子股的機會再好,我也不敢碰,因為我不知道如何估算它們的合理價值啊!」這個說法讓人想到巴菲特的一句名言:「我不知道電晶體是什麼,但我確定自己喜歡可口可樂瓶子裡的東西。」巴菲特錯過電子股的投資機會,但他仍是地球上的第二富豪。
估價師上身的更重要意義,在於「這種想像能讓你在投資之前做足功課」。許啟智認為,一般人在投資時往往失之衝動,「證券營業廳裡,有些人一下子買這檔股票,幾分鐘後又決定買另一檔,我懷疑他們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樣的公司。」
許啟智進一步解釋,無論買基金或買股票,都是「買一個不算便宜的東西」,「你連買件衣服都會考慮它的價錢、款式、實穿性,反倒是在投資時,大家都像發瘋似的隨便聽個明牌就急著進場。」衝動是人性、是感性,但是當你認清自己有個「估價」的工作必須執行時,你就能暫時脫離人性與感性的干擾,開始進入下一階段的理性思考。
許啟智以自己擅長的金融股為例,「買一檔金融股之前,除了獲利能力,我還要看它的放款品質,看看這些放款值多少錢,甚至,還會看看這家公司的分行家數夠不夠多、分行所在的地段值不值錢...」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估價師?這或許需要一些經驗與知識的累積,但許啟智所要強調的是心態問題,「當你開始這麼想像,你就可以大幅降低衝動進場的可能性,就算不能在短時間內提高投資成功率,但至少,可以有效降低自己勿信明牌的進場衝動。」
14計:把基金對帳單直接丟入垃圾桶
「定期檢視投資績效是件好事,但對某些
投資人來說,每月檢查對帳單,反而可能壞事!」羅尤美提出她的觀察:「有些投資人平常並不關心投資市場動態,對自己所投資的市場無法做出理性的長期展望分析,如果對帳單上的淨值稍有向下波動的情況發生,這種人很容易失去信心,偏偏,如果又屬於容易緊張的個性,那麼恐怕就會急著贖回了。」
15計:淨值減少時,上網看看基金公司說法
「不管市場怎麼跌,反正,基金公司放在網路上的『市場分析』文章,多半還是會用『待短期震盪結束後,長期仍有投資價值』之類的用語做結論。」一名投信業者十分坦白地這麼說。事實上,如果投資人「總是」願意相信基金公司的說法,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突發利空,都能因為基金公司的樂觀言論而打消提前贖回的念頭,長期而言的確可能利多於弊。
16計:copy一張股市長線圖,貼在牆上
「長期來看,這個世界的經濟是在持續進步的。」如果你非常相信這個說法,那麼每逢市場震盪時,你都該有繼續持有投資部位的堅強信心。若你對這個說法存有疑慮,沒關係,請放大影印一張「股市長期走勢圖」,貼在隨時可見的牆壁上,三不五時提醒自己「長線一定賺」。
看哪!當時間拉長時,這張走勢圖是如此平穩的緩緩向上,這是世界經濟不斷進步的鐵證。每當投資信心動搖時,請抬頭看看這張走勢圖,既然時間拉長一定會賺,何必太過擔心短期的波動呢?
17計:從今以後,把股價看成售價
這是來自於富達投顧總經理王友華的說法,「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說,只要確定自己投資的股票沒有問題,那麼,就沒有股價下跌的問題,有的只是『售價變便宜』的加碼機會。」他說。
角度不同,感受也就不同。王友華的論點在於他把股價轉換為商品的標價,如果這項商品的本質沒有改變,那麼短期的價格波動並無礙於它的實際價值,「你反而會覺得這個東西的售價變便宜了,還會產生『趁便宜再買一些』的念頭。」
18計:看「美術史」學投資
一般投資人常犯的錯誤之一,是「看到別人賺錢就心動」,舉例來說,手上的日本基金正在下跌,辦公室的同事卻在高談闊論歐洲基金淨值飆高,於是,急呼呼地把日本基金認賠贖回,轉進逐漸步入高檔的歐洲市場。其結果,既沒有享受到日本股市的反彈行情,反遭歐股拉回修正的重傷。
要避免這種錯誤發生,不妨參考寶源投顧總經理巫慧燕的思考邏輯:「在某種程度上,基金熱度與藝術品具有類似的『指標意義』。」
巫慧燕曾經定期參加蔣勳教授主持的「世界美術史」課程,對美術史的發展頗有認知,「撇開當代作品不談,世界上多數的珍貴藝品或文化遺產,往往是出現在時代轉折之處,一個時代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巫慧燕把世界美術史的特性對比於自己熟悉的投資市場,「誘人的基金績效就像是美麗的藝術品。」她要強調的,不是這檔基金在長遠的未來之後,能否仍像藝品一般散發誘人價值,而是當基金淨值飆高後,往往也象徵該檔基金所投資的區域、市場或產業,正處在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本來嘛!經濟發展就是一個高低起伏的循環週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區域,能夠永遠處在景氣高度成長期,當景氣達到頂峰時,所對應的基金商品雖然成為市場上的熱門標的,淨值攀升績效飆高,然而攀頂之後就是向下修正,這也必然會反映在相關基金的淨值表現上。股市老手大概都知道一個不變定律,「當營業廳裡每個人都在買進某檔股票時,就是這檔股票準備下跌的時候。」這是從資金面的角度解讀「熱門標的下跌論」的現象,既然會為「熱門」標的,代表龐大的資金正迅速地蜂擁而至,這些資金之所以能夠迅速進場,代表它們不是長期性質的投資買盤,既然不是長期穩定的資金,也就代表著他們可以隨時撤出,造成這個市場的瞬間失血,由盛而衰。
所以,下次如果又在辦公室的茶水間聽到同事談論某某基金的驚人獲利時,不妨想想世界美術史的啟示意義,火熱的基金商品就像美麗的藝術品,必然是出現在一個市場由盛而衰的轉折之處。並不代表這檔基金不能長期投資,但是至少,此時此刻不會是個最理想的介入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