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台有200 萬人進行各種考試,爭取1%甚至1%都不到的名額。但聰明人有聰明人的讀書方法,高考一般行政類榜首趙紀綱就是這類人,他能把枯燥書念得既有趣又能結合時事,而且他的「演繹筆記法」更是精彩,能把一件事抽絲剝繭6次。
在趙紀綱的想法中,書有2 種:一種是該念的書,另一種是有興趣念的書。如何把該念的書念完,又把有興趣的書發揮到最大功效,就是國考的最高境界。
例如左圖,他看到一個政策方案決策途徑裡的垃圾桶決策模式(Garbage Can Model),第二層馬上就聯想到行政院原民會的例子,第三層舉出1995 年J. W. Kingdon 的「政策窗」(Policy Window)理論,以問題流、方案流、政治流三方分析,第四層找出原民會在1996 年時機不對
的原因,第五層再分析立委席次的影響,第六層看見整個政策關鍵單數對總統直接任命行政院長的影響。
大學4 年曾因打工太凶差點被當的趙紀綱,在讀完大學後花了一年時間,發憤圖強,成天待在圖書館苦讀,果真一舉拿下高考榜首,他如何享受快樂讀書?
超強筆記法:6 次演繹法
趙紀綱說,筆記不是抄,而是要消化成自己編的教材。唯有自己消化後寫出來的,才成為自己的筆記,否則還是讀不下去。他的筆記原則有4 個:
1. 自己讀懂,用自己的話記下來:筆記不是照抄老師講的,如果只是照抄,過一陣子會看不懂。要消化後,用自己的語言把它寫一遍,才是自己的。
2. 全部寫下來,一字不漏:不能只抄大綱或大項,要連例子及解釋都放進去,才不會日後有看沒有懂。如果當下不懂,馬上問清楚,再填回筆記上,搞懂最重要。
3. 結合時事,大量舉例說明:學理來自於政治實務,因此政治上有很多實例對應理論,要大量採用,登錄在筆記中。
4. 例證不斷衍生,演繹更多:找到理論,舉出例證,再從例證中延伸到其他理論,如此舉一反三,打通任督二脈,全身就更暢快。不妨用顏色區別:黑色是老師授課內容,紅色最重要,紫色其次,綠色是例子。
切記,用白話去寫,否則自己也會看不懂,考試時只要看筆記就可以,其他書本都可放掉,自己的字最熟悉、最易懂、且最有信心,應考就會有好成績。
關鍵記憶法: 找到印證的例子
記憶這件事對趙紀綱來說不難,他用觸類旁通來達到記憶的目的。
以他讀的公共行政來說,最佳的方法就是從生活議題中找到印證的例子,如此再回推到課本理論,印象就深刻多了,也就不會忘記。
他的做法是在一天的早晨,花不到10分鐘的時間,把報紙的主要新聞掃過一遍,找出相關議題,再套回課本理論,就能更加深印象。
以美牛議題來說,他分析是專業思考vs.社會互動,也可說是官僚vs.公民。官僚就是本位主義,這時公民思考就常被忽略,因此美牛案中他發現到這裡少了一個機制,就是審議式的民主或公民會議,在學政治學時都會討論到這部分,也從課本中活生生的跳到他腦海中,而不是死的理論。
大部分考生都有背出標準答案的能力,要分出高下就在申論舉證上,如果你的舉一反三及融會貫通的能力強些,分數就會比別人高。
另一項記憶的方法是考試,他習慣考試的張力,讓他能因此記下更多東西,透過考試發現不足,反而激發他更強意志,去背下更多東西。
A+ 讀書法:組讀書會,遇強則強
國、高中時,趙紀綱的讀書方法大多是自己啃課本。但考國考時,他認為自己讀恐不夠,需要藉外力來激勵他,所以他組讀書會。為免讀書會成為吃飯聊天會,他自己挑人,找好手加入,以達遇強則強效果。
為了帶讀書會,趙紀綱自己必須先做好功課,在當天負起教學的任務,所以他要事先做好準備,把教材讀得滾瓜爛熟,才能去帶讀書會。
除了先讀過一遍課程內容外,他還會出作業,逼讀書會的成員寫,以達到檢視讀書成果的目的。由於趙紀綱自己都事先練習過,因此他特別把自己練習時不熟或不會的題目,讓讀書會成員練習,看看大家的實力如何,也學習他們的回應方式。
他坦承自己好勝心強,所以遇到強的學伴,會激勵他更努力,會更用功去準備,也因此達到教學相長的奇效。
時間管理法:1年抗戰,以戰養戰
在時間安排上,趙紀綱是以考試日期回溯來訂定讀書計畫,其間還要以戰養戰,用考試來檢視自己的讀書成效。
如果訂下7月要考高普考,那在6月時就要練習題庫,因此在5月前,所有科目至少要念過2到3次,如此才有答題的能力。再回推到4月,也至少要複習完一遍,如此才能吻合5、6月要達到的進度。
每天他安排3個讀書時段:早上9點到12點、下午2點到5點、晚上6點半到9點半。補習大多在晚上,故不做其他安排,而其他空缺排定兩種課程:一是應該要念完的,二是有興趣及較擅長的。
念書很悶,也不知自己念得如何,因此要用考試來檢視成效,他就參加各種考試,以戰養戰。像12月考地方特考,1月考初等考,2月考研究所,這都是他練兵的好機會,也可從結果來看自己哪科較弱,再加強補洞。
特別是12月份的地方特考他沒考好,反而刺激他發憤準備,才有國考榜首的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