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做夥遊戲,重振軍心

多元主題體驗》台灣應用材料

賴韋廷
user

賴韋廷

2008-11-01

瀏覽數 4,450+

做夥遊戲,重振軍心
 

教室裡,四十來個外商電信公司的中高階主管,或站或蹲,圍聚成半圓,聚精會神注視前方雙手撐地而坐的老師。「注意看前面喔,這樣是多少,七---三---五,知道答案的人安靜走到後面,不要取笑別人,這真的跟年齡性別智商無關。」老師不停撥弄手中的小木條,一邊更換擺放的樣子,一邊詢問大家。

時間分秒過去,隨著後方愈來愈大的竊笑聲浪,仍停留原地的人即使眼神異常專注,幾乎瞪視著老師的雙手,嘴角卻浮現尷尬的苦笑,怎樣都猜不出答案,讓他們開始懷疑自己也許真的比較笨。

這一切的確無關智商,答案在老師以手指撐地時比出的數字,而不是他手中的小木條,不斷喊著要大家「看前面」的老師並沒有騙人,有趣的是當眼光執著於木條, 就怎麼也看不到旁邊大方顯示答案的雙手。

「外在制度或是環境,是固定的,不易改變,但只要願意,人的焦點可以改,焦點不同,做法就會不同。」拿著小木條站起身的老師,台灣外展教育中心執行長廖炳煌向學員們分析課堂活動的寓意。這堂課名為「out-box thinking」(跳出框架思考),是企業培訓課程的內容。

體驗式學習,召喚員工信賴

「改變,才能看見契機」,在巧妙的活動設計下昭然若揭。但當企業被迫面對改變,必須歷經人事縮編、政策轉向、組織重整的階段,過程恐怕無法如此理所當然。

2001 年隨著產業進入成熟期,全球半導體市場出現32%的衰退,最大的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業績不振,陸續展開共計約5000 人次的大裁員,子公司台灣應用材料自是無法置身事外。

2003 年前後,因為業績衰退與組織重整,台灣應材約有百餘名員工離開,公司瀰漫揮之不去的低迷士氣。在此情況下,人事部門提出為期3 年的改變計畫,企圖藉由主題式體驗活動,改善員工關係,提升對公司的信賴感。

「燕子一直飛不回來,之前大家對公司滿意度都很高,每年營收都是兩位數成長,沒想到也有大幅衰退的一天。」台灣應材人力資源中心管理經理谷幸容說,當時各單位都被要求績效,並稽核人員是否過剩。

在稽核壓力下,各部門士氣低迷,「連人事門都覺得壓力很大,何況是其他人,那時調查結果,員工非常不滿公司,不願相信這麼好的公司,竟也發出自願離職方案。」台灣應材人力資源中心資深經理羅淑貞說,人事部門對員工心情感同身受。

經過討論,人事部門覺得應該採取行動。他們認為所謂績效或組織發展,如同大樹的枝幹與花葉,而埋在土裡,最不可見也最重要的就是員工心態,他們因此規畫出以員工心態為訴求的活動計畫。由於當時公司各方面都緊縮保守,她與同事提出的計畫,接連遭到同部門同事與高層主管強烈質疑。

然而羅淑貞與其他參與計畫的成員堅信「人心像根,根健全了,樹才會長得好。」在他們持續提案後,還是得到所需的資源。

團隊爬樹造筏,重新凝聚信任

幸好,從2003 年開始舉辦的體驗式學習,一次比一次受歡迎,除了全體員工參與的大型活動「GPS尋寶活動」、溯溪、自力造筏,各部門也不時委託人資部門協助,舉辦各自的體驗活動。這些活動有相同本質,就是團體一起面對難題,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團體裡原本的從屬或依存關係會經歷改變。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主管們平時看來高高在上,但在體驗活動中,他們會墜落凡間。」谷幸容說。

她舉例,人資部門某次為一個經常高姿態爭取資源的部門高階主管安排「爬樹」活動,這群大人們在活動中必須重新學習繩結技巧,才能從樹底攀到樹頂,還要跟夥伴合作,尤其是鼓勵懼高的夥伴們。

「 平常是主管的人,在樹上可能體驗到自己的軟弱,而接受別人的幫忙,所以大家自然地學會互相打氣。」谷幸容透露後來這個原本不太理會人資部門的單位,「事後寫了email 感謝我們,我超開心的。」她大笑。

當關係突然改變,又必須及時解決困難,最需要學習的就是信任夥伴。

「他都已經做了,覺得再不好都不要說了,就讓他試試看。要信任身邊的人,縱使覺得夥伴的決定不OK,但是建議或提醒他就好,不要指責。」台灣應用材料財務中心主任林淑芬舉自己參加的自力造筏活動為例,說明信任的重要。

她表示,「同舟共濟」是指同艘船的每個人,對結果都有責任,「一下水就有條繩子鬆開了,於是大家用腳勾住,或用手拉,不讓船散開,雖然當時手非常痛,大家還是用力拉。」

幹部組隊登山,創造共同經驗

還有一種困難,是即使早知道早準備,仍無法預料的。

台灣應用材料副總裁余定睦為自己與其他6位高階幹部,安排了一次玉山行;其中已有運動習慣的資深行政經理韋崇益,儘管及早準備,但上山當天,他整夜睡不好,隔天早上又嚴重嘔吐,背起重裝備繼續攻頂前,體力已經透支。

「原本體力多好都沒用,身體一旦有了狀況,還要背裝備,就會覺得路途好遠,好像永遠走不到。

攻頂的距離其實不遠,平常慢跑5 公里,花半小時而已,但那天用了兩個多小時。」憶起當時情景,韋崇益仍感受深刻。

韋崇益最後仍舊成功攻頂,他印象最鮮明的部分,除了最後攻頂過程中意志與體力的拉鋸,還有一路上跟其他6 個夥伴相互討論攻頂行程,坦誠對話的過程。

是他的毅力讓他成功攻頂嗎?

「只為了攻頂,就不一定要找這幾個人來,不論他攻頂是否成功,他們已經創造一個只屬於他們7個人的集體經驗了,應該去思考那個過程,經驗沒有對錯,那是大家創造出來的。」多年來率領台灣外展教育中心,為台灣應用材料設計多種體驗學習活動的廖炳煌強調,創造結果的,並非個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