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眾聲喧嘩 更要傾聽內在聲音

王維玲
user

王維玲

2012-10-02

瀏覽數 5,200+

眾聲喧嘩 更要傾聽內在聲音
 

陳祺勳 個人意見

部落客個人意見(陳祺勳)的「紅地毯評論」,是每次各大頒獎典禮結束後,大家最引頸期盼的文章。在他眼中,身穿Giambattista Valli立體剪裁洋裝的巨星,其實像烤花枝一樣滑稽;而大家心中的「女神」穿的膚色平口曳地薄紗禮服,則是浪漫家飾店賣的累贅燈罩。

這些言論辛辣尖酸,卻令市井小民忍不住拍案叫絕,他的部落格上大剌剌掛著淨口業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訶修利修修利娑婆訶」,自我嘲諷的氣度更令人會心一笑。

現實世界中的陳祺勳,並不像張牙舞爪的猛獸,反而像睿智的貓頭鷹,張著骨碌碌的大眼睛,他觀察時尚潮流背後的歷史及社會縱軸,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尼采(Nietzsche)等知名思想家的理論被他消化攪碎後,再以張愛玲精緻、又世俗的口吻,「冷眼」寫出一篇篇個人意見。

相較於時尚雜誌總是用權威肅穆的語氣,宣告什麼是這季最IN的元素,什麼又是OUT的穿著,陳祺勳卻勇於反問:「Why?」誰來決定這季的IN與OUT?為什麼許多人要聽從時尚大師的指導方針,教大家該怎麼穿?什麼東西一定要有?不遵循這套標準的人,就是人生失敗者?

一般人從未想過,或是不敢說出口的問題,陳祺勳卻敢大聲說出口,有人批評他憑什麼發表評論,他不是名人、明星、媒體,只是個普通人。

但是普通人不能評論嗎?面對社會、性別、環境等各種議題,每個人都應該擁護一套政治正確的答案嗎?陳祺勳以一種「冷眼」的姿態,抽離情緒,展示即使自己只是個nobody,也有權利發表自己的看法。

風潮來來去去,世界上永遠不會過時的,唯有獨特的「個人意見」。

聶永真 知名平面設計師

講話速度極快,思考乾淨俐落,這就是聶永真。

他是周杰倫、五月天、張惠妹、九把刀、金馬影展,所有當紅歌手、書籍、藝文表演作品背後的操刀者。

這個包下台灣流行唱片及文化出版界半壁設計江山的名設計師,有一張乾淨舒服的娃娃臉,似乎永遠都以合身T恤加短褲的「彼得潘」青春樣貌在江湖走跳。

聶永真像一個在高速運轉下狂奔的人,但清楚地Inner Voice的內在聲音,卻讓他論點愈轉愈犀利。

或許是因為沒有時間在外圍的迷霧中打轉,也或許是研究所媒體藝術的訓練,面對許多複雜糾纏的問題或現象,他總是能夠冷靜地解構問題,一口氣撕開層層疊疊的外在包裝,直接一刀切中核心,就像他的設計風格,帶著明快的流行感,卻又恰到好處地適時添加或減少一點清新、文藝、妖豔或是惡趣味,精準呈現設計對象的形象與風格。

正因為他的設計並非只是膚淺地運用討喜的元素堆疊而成,背後其實有針對設計對象的觀察思考,他有很特別的犀利的風格,「模仿得很像,代表距離自己被模仿的未來還很遠」,典型的聶永真風格思考。

單向的媒體傳播,在網路平台的推波助瀾之下,開始變得雙向互動;原本乏人問津的嚴肅議題如文林苑、美麗灣、反核,透過按讚與分享,也能產生龍捲風等級的影響力,帶進更多聲音與關注。

在聶永真心中,這是一個更開放的美好時代,正如同他用設計抵抗世界上的單一無趣,facebook所帶來更多發散、混亂、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性,正在將世界推向另一個更豐富正向循環。

英文俚語這樣說:「Opinions are like assholes, everybody’s got one.」,以前社會非常貶抑個人意見,覺得個人看法微不足道;但是進入facebook年代,每個人都是一種聲音、一種角度、一種價值、一種答案,究竟要如何看待個人意見?如果個人voice變成各種noise,之於公共議題,又應該如何看待?

台灣這一波興起的真文青/假文青「文青風潮」,很多人將焦點放到一群熱愛閱讀、藝文活動的小眾族群(俗稱文青), 這個低調的族群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一種過度消費的圖像及文化標誌。舉凡從眼鏡、相機、服裝、鞋子、休閒、寵物、講話方式,都要符合某種文化品味,也開啟了真/假文青的辯證。

不論是真/假文青論證,都更案的文林苑之爭、花東的美麗灣辯論,都讓沈默已久的台灣發出了聲音。但是在各自表述的背後,究竟該怎麼思辨這些意見?

本期《30》新世力,主談人之一是以冷眼犀利著稱的部落客「個人意見」(陳祺勳),在眾聲喧譁中,他的內在獨白,常常就像新聞台下面橫橫豎豎各動跑馬字,沒有絕對的黑與白,反而是不同層次漸層式的個人意見。

另一個主談人是思辨明快的知名平面設計師聶永真,雖然視覺藝術追求的是絕對直覺的主觀,但是對上公共議題,聶永真反而認為要更清晰地明辨真偽議題,有時候要學侯孝賢用長鏡頭遠觀才能更接近真實,也要學李安用舉重若輕的方式,有溫度的留白思考。以下是兩人精彩的對談: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真/假文青 如何思辨真假議題

一份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文青測驗」、重量級獨立媒體炮火轟轟的反對文章,開啟熱烈辯戰,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背後對應的是……?

陳祺勳(以下簡稱「陳」):台灣現在好像很流行yes or no,你若不是好人,就是泯滅人性的壞人,但如果所有事情都一刀切兩邊,也會把很多你不想要的東西切到自己這邊。世界是漸層的,不一定是完全的黑或白,你只能選擇比較靠近的位置。

聶永真(以下簡稱「聶」):我完全不知道文青的名詞怎麼冒出來,或許是因為許多厲害的創作者或搖滾團體,他們的服裝衣著剛好是這種風格,當愈來愈多人覺得他們看起來很酷,就會從服裝開始學習,但對我來說,那些都只是文化消費現象,跟文青扯不上關係,真議題?假議題?我們常常在發表個人意見前,應該清楚辨明。

我們該敬佩的文青,其實跟服裝完全沒有關係,而是有力量去改變社會跟文化環境的人,是真的讓時代在改變,對我來說這才是一個真正文藝青年的角色。

陳:其實我會想到我身邊的某一些人,有些人是真的很投入在社會運動上,不管是性別、勞工運動,他們每天在做的事情是能夠改變一些什麼的事情。我非常佩服他們,如果要跟時代的知青或者是跟過去一直都有的青年聲音相比,我覺得應該是像他們這樣的人。

像這樣子的人,我就會願意盡我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達成這些事情,因為他們真的是這個世代另一種的青年模範。媒體提倡的成功可能是賺很多錢,可是對我來說,真正採取行動來改變這個社會的人,比世俗定義的成功者更了不起。

眾聲喧譁 更要傾聽Inner Voice

在facebook盛行的時代,只要你有話要說,都能被看見,文林苑、反美麗灣、反核等社會議題,人人皆可參

與,短時間聲音很大,混亂卻自由,是多元思辨的挑戰。

聶:我是這麼看眾聲喧譁,在facebook還未普及的年代,一般人在沉默螺旋之下,不會對社會議題主動發表意見;有了facebook這樣的平台,個人意見雖然很分歧,但是他們意識到自己會被看見,透過分享這些議題,可以馬上和同儕團體區隔出自己的獨特性。雖然他們不是主動提供訊息的生產者,卻能發揮「助燃劑」的功能,透過分享傳播,讓很多嚴肅的議題因此被看見、聽見,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去了解,開始有辯證和討論,這是正面的影響。

陳:最近很多人在討論大安區錦安里反對設立麥當勞叔叔之家,或是外籍勞工在台灣受到的待遇,這些社會議題很重要,可是如果想要更達到目的,就不要很憤怒地把事情切成好人和壞人兩邊,然後以為自己是蝙蝠俠要去拯救世界,很多事情是有空間的。我大學念文學,很多文學作品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所以我想事情時會有很多內在獨白,就像新聞台底下各種跑馬字。

聶:但是現在教育根本沒有教人如何分析複雜的問題,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主觀位置會有不同的結論,不是所有問題都會有答案。

我研究所念大傳的訓練,讓我比較能去解構拆解,對關注的議題反而要抱著冷的態度退一步思考,例如文林苑,一開始可能情緒很激動,但看到最後就愈來不知道事情細節是怎樣。

很多新聞用字可能太譁眾取寵,像「清大澳洲屠夫」馬上被大家傳閱,但是在網路上,馬上就出現不一樣的角度與聲音。現在媒體是互動的,不再只是單向傳播,就像我們看YouTube上的新聞,但最精彩永遠是下面那些評論,就算我們無法改變主流媒體的邏輯,這可能會讓他們在製造訊息時更加小心。

不盲從IN跟OUT,問問自己why?

時尚雜誌總是權威宣告這季的In、Out,卻從來沒有人問,為什麼?每個人都該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保有自己的意見,這個世界才會更加豐富有趣。

陳:我最崇拜的人是瑪丹娜,因為她一直生活在全世界目光之下,卻始終清楚他自己要做的事,沒有年歲之分,也沒有潮流的影響。

當個人意見碰到其他反對意見時,我是這麼看。在我心裡,時尚是有趣的小事,討論它可以讓大家以不同的方式從中得到樂趣,是很 harmless(無害)的事情。可是對有一些人來說,時尚是人生的目標,在他眼中看來,我就變成靠嘲笑別人畢生心血來出名的人。

當有人覺得不有趣時,我應該改變我的文章風格嗎?文字或是任何形式的傳播,一旦寫了被別人看到以後,它就再也不屬於你,人家要從你寫的東西裡面得到什麼,是完全主觀的,我不會在意別人的意見。

聶:像我們做設計,常被別人批評做得很醜,心裡一定會不爽。每個人的沸點不同,喜歡的東西當然也會不同,就像我喜歡李安和侯孝賢的電影。侯孝賢的長鏡頭就很棒,我們遠遠的在看,很多時候現實的觀點,本來就不是貼近這個人去在看他們在做什麼事情,我反而覺得侯孝賢膽敢表達出這樣,這才是真正的現實。剪接放大,近著看他們講話,反而是超現實啊。李安的留白很厲害,非常的輕淺,但是後勁很強。

陳: 我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所謂的「大眾」,大眾是一種我們創造出來方便自己的東西。以時尚為例,時尚雜誌總是以權威的語氣宣告這季的IN、OUT,卻從來沒有人問,為什麼?難道我這季穿了過時的細跟鞋,人生會就此結束嗎?在IN與OUT之外,你更要思考Why,重要的是找到你內在的聲音,其他不贊同的噪音,就想辦法在內心把它關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