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有幾百個理由;富有,卻只有一個關鍵,就是理解心理帳戶,看穿心理陷阱。
●你想過嗎?有時候,用現金付帳會在腦中再三盤算,但是用信用卡買東西,卻再貴也無所謂!
● 有時候,明明在工作上、生活裡是個思考嚴謹、具備邏輯性的人,但是一遇上理財問題,往往只能兩手一攤!
● 有時候,好不容易買到好股票,卻漲了一點就趕緊賣掉,事後才追悔出手太早!再不然,就是對爛股票死死緊抱,非要等到谷底才甘心放手?
如果有上述任何一種情況,小心!你已經身陷理財「心理陷阱」。這個陷阱會拖累你累積財富的速度,甚至阻斷你變身有錢人的夢想。
你我身邊常發生類似這樣有趣的情況:你月薪3 萬元,想買一件3,000 元的衣服,占薪水10%,想想賺錢真難,你可能會想很久;但如果老闆突然發給你3 萬元獎金,拿著意外之財,你可能毫不考慮就買下衣服犒賞自己。
同樣的錢,同樣的花費,為什麼你的消費行為完全不同?
這就是人在不同情境下,自己假設的心理帳戶。有趣的是,同樣是錢,你卻因情境不同,決定這筆錢不同的價值,尤其是獎金、樂透這類意外財,最容易讓你不知不覺掉入消費的心理陷阱。
理性上來說,任何消費、財務決定,都應該把該件事放在同一張資產負債表上衡量,不過,大多數人運用金錢似乎都無法這麼理性,因為心理陷阱正隨時等著你。
誤闖心理陷阱,就會讓你產生思考盲點,最後影響你的判斷決策,進而產生錯誤的理財行為。
理財 在追求人生發球權
為什麼非要理財不可呢?生活過得很愜意,為何要為理財、儲蓄傷透腦筋?
「因為想要圓夢,更想變有錢!」從花旗銀行退休後,努力推動理財觀念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周瑞青說。夢想可能小至一趟旅行,大到一生無虞,透過一個個夢想,收集快樂、安全感、興趣、自信、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品質的生活,然後用一塊塊拼圖,建構有價值的人生。更重要是行為背後,你可以主動追求自己的人生發球權。
但是,現在的年輕世代,平均起薪約2 萬3,000 元至2 萬6,000 元不等,甚至還面臨起薪愈來愈低的窘況,若在大台北工作,扣掉生活支出與租屋費用,餘錢所剩無幾,想要為夢想、為未來生活建立穩健的經濟基礎,常常就顯得力不從心。
另一項數據顯示,國泰世華銀行調查,25-35 歲的30世代,約有5 成的人,平均淨資產多在50 萬以下,還有5%的人屬於負債一族。有趣的是,窮公子的另一端,卻有10%的人,淨資產高達300 萬以上。
窮公子和貴公子財富境遇為什麼差那麼多?想要往天秤的富有端走去,除了增加競爭力,想辦法在職場上開源外,「必須了解會讓自己產生浪費行為的心理陷阱,為理財行動先做打掃功夫,」周瑞青說。只有掃除盲點、踢走迷思,辛苦賺的錢才能存下來,「然後靠著時間的複利來投資,讓錢滾錢。」
看透心理帳戶 捉出理財陷阱
為了目標,努力存錢,看起來是天經地義的事,不過,要長期根據目標需求,來計算短期內每一筆消費的成本效益實在太難!就像你不會為了看一場電影,就去分析,這筆娛樂消費會對未來的退休金準備產生什麼影響。
於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經濟學家理查‧泰勒(Richard aler)就提出「心理帳戶」的概念。他指出,大多數人會在心理上,根據錢的來源、存放的地方和花用的方式,把錢分成不同的帳戶,而每個帳戶被賦予不同意義,帳戶中的錢,價值也會略有出入,像是用餐的錢,就不像保險費那麼被謹慎看待。
可是,一旦在心理帳戶中,將購買力相同的金錢賦予不同價值,就會出現一些心理陷阱,讓你花錢失去節制,無法及時儲蓄,或是在投資時過於保守、衝動,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金錢損失,讓你卡在理財路上,進退失序。
透過心理帳戶的區分,以下4 類型人理財最容易出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認識它,才能脫離它。
透支族:我沒花這麼多錢
陷阱1:半斤不是八兩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如果你的口袋中有1 萬元現金,拿出一半來買保養品(或3C 商品),你會很明顯感覺到皮包中的錢少了一半;但若你是以信用卡付帳,反而不會覺得已經花掉5,000 元。
同樣是5,000 元,用現金會讓你的心抽痛一下,用信用卡反而沒有太多花錢的感覺,後者的價值明顯被低估了,變成半斤不是八兩,事實上,如果你還動用循環利息,用信用卡付帳的實質成本,其實比用信用卡還要高。
正因為使用信用卡或是現金卡時,容易產生「半斤不是八兩」的心理陷阱,所以當購物衝動發作,透支族可能會亂花錢,甚至做出超過自己負擔能力的消費,結果變得更窮或負債更多。
月光族:我花的錢不是錢
陷阱2:小錢不是錢
當人們遇到在做買房、買車、買昂貴的電子商品等重大消費決定時,心理帳戶大多會啟動精打細算機制,可是在買小東西時,卻容易掉以輕心,因為心理帳戶容易把小錢混在比較大的開銷項目中,然後讓人失去警覺。
問題是,我們多久才會買一次房子、換一部車,或是裝一台冷氣?但卻不時需要採購食物、雜貨,或跟朋友聚餐、唱歌,這就是很多自認花錢並不特別浪費,對名牌也不會特別喜好,卻始終存不了錢的月光族,最容易犯下的「小錢不是錢」陷阱。
撲滿族:我不喜歡冒險
陷阱3:數字麻木
不過,還有一種情況正好相反,若是把某些心理帳戶的錢看得過重,反而容易造成對資金處理太過保守,這就是撲滿族最容易犯的「數字麻木陷阱」。
正因為有些人在心裡覺得這些儲蓄的錢,是要用來買屋、留學、子女教育金等用途,實在太重要,不能拿來冒險,所以寧願放棄投資,把錢存入銀行裡,守著1% -2%的利率,卻忽略了在通膨壓力下,時間對購買力造成的侵蝕作用。
陷阱4:決斷力癱瘓
一般人在面對多種選擇時,愈感到舉棋不定,想避免帶來悔恨、不安,或避免為不好的後果負責,最後乾脆暫緩採取行動,或不做任何選擇,以免事後感到後悔的情況,被稱為「決斷力癱瘓」。
一分錢一分錢都存到小豬裡的撲滿族,遲遲無法朝投資之路邁進,就是在這個陷阱中打轉,其實,決定不做決定,也已經是一種決定。
賭神族:我損失的只是意外之財
陷阱5:過度自信
喜歡在投資領域中追高殺低的賭神族,則容易將「意外之財」歸類入可以任意揮霍、不需仔細規畫的心理帳戶。因此,在投資獲利時,會迷失在「過度自信」的陷阱裡,不自覺加大籌碼持續追高,原本投資10 萬,擴大變20 萬,只顧追加資金,卻低估投資標的的實際風險。
等到報酬率反轉,賭神族也會安慰自己「我只是少賺一點」,反正那些獲利都是意外之財,不是我辛苦賺來,既然獲利不費功夫,失去了又豈會可惜?但是,投資獲利賺的錢,它的價值就比不上工作上的所得嗎?
陷阱6:討厭損失
一旦當投資開始賠錢,多數人會抱著「不賣就不會有損失」,而選擇與投資長廂廝守,這也是賭神族的典型行為,因為「討厭損失」的心理陷阱,使得賭神族往往願意處理價格正在上漲的股票或共同基金,卻不太願意放棄走跌已久的股票。
愈清楚心理狀態,就能開始有錢
你是上述哪一族呢?你也交叉陷入哪些心理陷阱?
主播謝向榮一度每個月可用的餘錢只剩500 元,正因為體會過生活窘迫的經驗,他開始對每一份支出重新審視,從省咖啡錢開始,剔除會折舊的虛榮財,把省下的錢放到投資裡,29 歲就達到存下第一桶金100 萬的目標。
在科技業上班的鄭佳惠與先生楊繼宗,因為薪資高、負擔低,婚前一個是注重享樂的時尚女,一個是愛打高爾夫球的名車男,但在成家有育兒責任後,學會省出生活裡的小錢、減少過度自信的投資,現在,正計畫在2年內達成買屋願望。
有「日本韓寒」之稱的加藤嘉一,是一個「現金主義」者,不用信用卡,讓他不會過度擴張信用,能時時提醒自己,從消費與需求的本質思考買屋、買車的必要性,而投資更無須在看得見的商品上,投資自我,多看、多聽、多吸收,未來的報酬率或許更高。
美女周密則從賭徒的大風大浪中走來,因為跟隨股市老手操作,犯下過度自信的錯誤,讓她從快速獲利,變成負債滿手,還好,她學會教訓,為自己容易犯下的理財盲點張開防護網,用停利、停損來克服追高殺低的心理陷阱,目前身價逼近千萬。
若是你也想消除心理帳戶的不利成分,把它轉成優勢,就必須對自己內心衡量金錢價值的體系做一次全盤體檢。「愈清楚心理狀態,愈能降低理財風險!」台新銀行敦北分行經理葉柱均發現,在貴賓理財戶中,愈能克服自己操作弱點的人,往往理財的表現也比較好。
阿拉伯有一句諺語:「 你若不想做,會找到一個藉口;你若想做,會找到一個方法。」投資理財這件事,不是等
到自己賺了很多錢才開始,而是先從掃除自己的心理陷阱起步,才能慢慢往有錢人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