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美國共有4 篇彼此沒有連接的研究,由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主導,一致指出同一個結論。他們發現,一個群體中最容易「被排擠」的人,竟然是最「熱心」的人!
在這個實驗中,科學家給了一群學生「點數」,學生們可決定要將這些點數換成好吃的午餐券圖利自己,或者捐出來給公共基金,讓全班最後有機會得到更大的獎品!
顛覆 好人緣印象
實驗開始後,果然有幾位同學比較「自私」一點,他們只捐出少少的點數,拿了一大堆午餐券放在自己口袋裡,這些都被其他同學看在眼裡,而事後科學家以問卷私下調查,發現同學對這樣「自私」的同學非常反感,甚至說以後不願再與他一起同組工作!而有些同學,反而特別「大方」,他們捐出了一大堆點數,卻只拿非常少的午
餐券,事後科學家以問卷調查,發現這些「大方」的同學,竟然也不受同學喜愛!
為什麼?「因為,他們讓我看起來好像很糟!」
科學家說,這實驗很重要,他們終於找到合理解釋來說明,為何有些人明明很有禮貌,人緣卻不怎麼好,反之有些人個性剛烈,卻人緣極佳!
原來,那些熱心的人雖然熱心幫助大家,但也不知不覺為整個組織提高了「標準」,結果就是那些被幫助的人,一邊和對方說「謝謝」,一邊卻暗自不高興,以後他們得逼著以同樣的標準來對其他人!
換句話說,那個熱心者的熱心,反而「幫倒忙」。
所以,熱心的人常常被排擠,所以熱心的人,最後也會愈來愈不熱心。這樣的狀況發生在很多企業、組織、學校裡,最後大家都被「平均」掉了,人人只敢待在平均值的範圍內,不敢冒出頭。
驚喜 不在常規中
不只是大企業,只要一個組織、一間公司稍微有一點「大」起來了,敢熱心的人就會愈來愈少,不只這樣,動作也會愈來愈慢,決定也愈來愈猶豫了。
經營新創事業,往往發現,當你喊出一樣事情,有一半的人會在那邊「想老半天」,另一半的人會說「好,我們幹吧!」,那些想老半天的人,最後的結論一定要和你討論20 分鐘以上,講了半天,也愈討論愈不願做下去,最後的結論往往是「不做了」。
而後者,則完全就開始做了,甚至帶有濃厚的不理性的情緒化。
為何「傻人有傻福」?這世界不是我們可以理解,未來不是我們可以預測,上天一直不斷的給所有人類「驚喜」,譬如最後和你一起結婚的人總是在最後一刻才會突然出現,所以說,所有人類都是「傻」的,
但只有真正「最傻」的、想都不想的,才能打破一些錯誤的限制,去接到那些「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