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做為一個先行者,您如何看這個世界?
答:所謂先行者,是以行動催化,促成現有「價值結構」崩解,並且在解構之後,建構一種新的更真、更好、更美的價值。 以尋常設計為例,我最常用的方法,是透過引進台灣還未使用的建材、設備,來促成設計觀念的改變;例如,三十年前,我使用荷蘭進口「垂直百葉窗」取代布窗簾,或推動「石膏板」取代磚塊做為辦公室隔間;這些都對辦公室設計,產生了「設計方法」與「價值觀」的改變。
然而,說服大家採用新建材,真的很難!構想提出,大家當然都有很多問號:「百葉窗?隔熱效果好嗎?用板子做牆?是不是很像違章建築?很容易倒?隔音效果好嗎?會不會我講話,隔壁就聽到?」
因此,先行者的責任,就是帶頭實踐,讓大家明確看見。當百葉窗簾掛上,比起整片的布窗簾,不只大量節省用材,還可以只遮陽光,卻不遮眼光(陽光進不來,景觀卻看得見),大家才能明白,百葉窗簾是很好的材料。
同樣的道理,我也應用在媒體經營。我在大愛電視台服務的時候,許多專業電視人相信:「觀眾只喜歡看灑狗血的故事,不會想看好好拍的真實故事。」然而,當大愛電視帶頭做真實故事,經過幾年,收視率提到很高,大家就知道真實故事,不只是娛樂,也能讓人從劇中的真實故事,學習面對人生的新觀點。
但是,解構舊價值,總是危險,先行者不帶頭解構,就不會有人有膽子去做。所以,對我來說,先行者打頭陣,非做不可。看見舊的、錯的觀念與方法,就好像看見損毀的危險建物,不拆掉可能會害人,先行者是無法視而不見的。因為怕麻煩而放著不拆,繞過它,這麼做,最後還是要面對的!
然而,這個拆除與建構的過程,還需要耐心經營。因為,你對別人說「我們現在所做的是錯的,我們應該揚棄舊有,引用新觀念……」對方也許會覺得原來的辦法才是正確的;如此一來,就是「你說我是瘋子,我說你是傻子」的辛苦過程,先行者總要熬過。
這個過程,需要先行者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神。然而就算這麼辛苦,也許還是有人認為你是瘋子或傻子;但是,無論如何還是該做;因為,先行者不只解構現有體系,更是建立新價值的催化劑。
問:解構和建構過程的成功關鍵為何?
答:成功的事,不該看大小、多寡,最重要的關鍵是「真心」。「真心」是一種能量,當你真心做一件事的同時,也把這股強大的能量注入其中,就像和煦的陽光和雨水灌到種子裡面,它就會漸漸發芽茁壯。
建構價值的關鍵在「看的更真、想的更深」。一件事情不該單純只看表相,還要想得更深入;Mark Buchanan所著的《隱藏的邏輯》這本書就提到很多的表相和內涵是不相同的。我們該養成習慣,用新思維,重新觀察、思考、定義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
我從未看過,有人真心做一件事情,卻一無所得。只要很真、很單純做一件事,你的回報一定是好的;這個回報不一定是成功,但一定會讓你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雖然,那個好的結果或許是:失敗(聽來不合理,但很重要)。
如果反覆經歷過社會的洗禮淬煉,你會發現,即使結果是失敗的,我們反而會慶幸:「這失敗的結果比成功好的多!」我常事後反省:「好險,這件事我們失敗了,否則,我們得到的是成功的結果,卻是錯誤的方向。」
問:年輕人如何克服對失敗的恐懼?
答:「創意」從何而來?「創」字是指用一把刀將倉庫敲開一個洞,這個倉庫就是我們腦袋中現有的概念,如果沒有一把利刃用力剖開我們的腦袋,沒有經過流汗流淚的受傷過程,就不會長出全新的生命。
如果種子完美無暇,它永遠只是顆美麗的種子。發芽一定要經過種子破洞的歷程,它要有創口才能生長發芽,大自然界告訴我們:每一種成長都會受傷,如果不想承受失敗的痛苦,就只能待在原點。
很多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擔心失敗、怕遇到挫折,但年輕人若沒有經過反覆的失敗,就會真正走向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