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外資酒商卡位中國葡萄酒商機

瞄準奢侈品消費力

李文平
user

李文平

2007-09-01

瀏覽數 3,100+

外資酒商卡位中國葡萄酒商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中國市場人均啤酒消費量不及德國人的一半,但13億的消費人口,卻讓中國連續多年穩坐世界啤酒消費量的第一名,而且占全球總量的73%。但是根據中國副食流通協會的統計,目前人均葡萄酒消費量卻僅有世界水準的6%,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高價酒類市場陸續成形

荷蘭銀行認為,中國葡萄酒市場的年增率將達到15%,是啤酒市場的兩倍。而紅酒釀造的技術門檻以及中國葡萄產量與品質,難以擴大葡萄酒釀造產量,必須仰賴外國酒廠支持,因此外商在此領域具有相當程度的優勢。

譬如,2005年因氣候變異造成中國葡萄減產,導致葡萄汁原料價格上漲了15%,使得中國葡萄酒第三大生產商王朝酒業只得從澳洲進口葡萄汁應急。

更重要的是,2005年1月,中國政府調降了葡萄酒的進口關稅,瓶裝與散裝葡萄酒關稅,分別從43%降至14%和20%。並且自2006年7月,調整葡萄酒的消費稅,讓進口葡萄酒的消費稅可用進口過程中已繳納的稅率進行抵免,大大提高了外商酒莊在中國的競爭力。

在稅率調整以及消費力提升之後,除了幾個主要的大型港口葡萄酒進口量快速增加之外,連第二級的港口也呈現出倍數成長。例如福州港,今年1月至5月進口葡萄酒249萬公升,總金額為227萬美元,分別是去年同期的7.6倍和1.6倍。顯示出,不只是上海、北京等一級大城市,二級城市的葡萄酒消費市場也漸漸成形,這裡的商機更是不可小覷。

但外國酒商也無法在中國單打獨鬥,必須聯合掌握了大部分通路的中國酒廠,才能克服銷售與文化問題,順利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

譬如加拿大Aurora Icewin就與中國最大葡萄酒生產商煙台張裕葡萄酒攜手,去年九月在遼寧成立農場,年產葡萄1000噸,專門生產珍貴的冰酒。不過,外商下一步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提升中國民眾對葡萄酒的品味,才能與本土酒廠市場有所區隔,不致於最後又陷入價格戰泥沼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