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轟轟作響,推著船隻往蘭嶼的方向前進。
V字型船首,在湛藍水波中,劃開一道道白色浪花,一個個小小彩虹在浪花頂端現身,陽光輝映下,蘭嶼像似從海底浮起,由遠而近,由模糊而清晰,長達三小時船程的暈眩感,被抵達目的地的喜悅徹底掃空,我們就要去探險!
蘭花之嶼,太平洋上的自然瑰寶
蘭嶼,舊稱為紅頭嶼,因為島上盛產蘭花而改稱蘭嶼。擁有這個美麗名字的島嶼,靜靜地座落於台東外海,近年因自然景觀而名氣大盛,但由於船程遠,冬季海相不佳,加以機場跑道短,僅供十九人座的小飛機起降,因此,每年到此地的訪客人數僅約五萬人,特別是占全島面積60%的熱帶雨林,更是人煙罕至,幸運地未受破壞,堪稱是台灣最後祕境,至今仍蘊藏著許多罕見的珍稀物種。
46平方公里的面積,僅台灣本島的八百分之一,已知有約120種野生鳥類,相當於台灣野生鳥類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最負盛名的蘭嶼角鴞,全世界僅存約二百隻,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保育與限制買賣的物種」。而全球馳名的珠光鳳蝶,據推估,也僅剩不及五百隻。
林春吉,台灣最知名的田野生態工作者之一,二十多年前,當時只有六人座的小飛機往返於蘭嶼時,他已經開始在蘭嶼進行生態調查,並接受中研院的委託,協助採集物種樣本。每年,林春吉都來此地數回,每年,也都帶著豐盛的成果離開,這裡是他的藏寶地,每一年,都有新驚奇。
對林春吉來說,深入蘭嶼祕境,是工作、是樂趣,也經常在搏命,家住宜蘭的他,總是堅持搭上夜車,在清晨6點抵達台東,再到台東機場轉乘飛機,或是到富岡漁港搭船。
「以前的小飛機,座艙只有一輛小轎車內部那麼大,我遇過飛機右引擎壞掉的狀況,也碰過因為亂流和風大,顛得全飛機的人都哭了。」回想起以前搭小飛機的經驗,林春吉直呼驚險萬分,卻擋不住他一次又一次造訪。
這次《30雜誌》的採訪團隊,邀請這位生態達人帶路,仰仗他的經驗與採訪團隊的鏡頭與筆,為讀者探索、記錄蘭嶼祕境的真實面貌,以及台灣足以自傲的自然瑰寶,不必遠赴亞馬遜森林,一樣能一窺熱帶雨林的珍稀生態。
蘭嶼小莕菜,旱土中的滄海遺珠
才剛下了船,林春吉已經等不及,拿起裝備,騎上機車就直往濱海的水田闖,嘴裡嚷著要去探訪老朋友。只見他跨過警示道路損毀的黃色警戒線,走下斜坡,在芋頭田間尋尋覓覓;剛開始,是輕快而愉悅,卻漸漸轉變為焦急慌張,接著放聲大喊:「滅掉了!這個新發現的植物,都還沒發表就沒有了。」原來,林春吉口中的新朋友,是蘭嶼特有的稀少植物,一種新的莕菜品種。
因為尚未正式發表,林春吉「擅自」給了她一個名字──蘭嶼小莕菜,「我把植物當成老朋友,每次到蘭嶼,就一直想來看它。」
「我看到了!」林春吉突然高興地哇哇大喊,「終於終於終於看到全台灣即將滅掉的植物,幸好還有。」在不顯眼的芋田中,宛如雜草般,帶著淡淡粉色的蘭嶼小莕菜現身。
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異變,讓高溫高濕、年均下雨日數高達250天的蘭嶼,居然從今年三月以後,到七月底,期間幾乎沒有下過大雨(直到聖帕颱風),土地嚴重乾涸龜裂;原本應該生長在水中,屬水生植物的蘭嶼小莕菜,卻像是長在旱田上,「(蘭嶼小莕菜)全世界只有這裡(蘭嶼)有,這邊也只剩這一叢,少到快不行。本來應該是浮葉植物,現在(因為缺水)都成了陸地植物了。」失而復得的興奮感只短暫持續一會兒,林春吉開始擔心,老朋友不知道能否熬過這次漫長的乾旱。
被雨季遺忘,異常寂靜的熱帶雨林
這個熱帶雨林,彷彿被雨季遺忘了,在天池,我們見到更震撼的景象。此地有蘭嶼生命源泉的稱號,眼前,卻只剩黃土、枯木,滴水未見。
早期的天池是森林的一部分,後來地層慢慢下陷,匯集成池。藏於山間的天池本無路,只有登山者勉強闢出的林蔭小徑,但兩旁雜草生長極快,登山者需要手持鐮刀、腳穿雨鞋,在叢林漫草間攀爬。
兩年前,天池一度計畫開發為觀光景點,但進行未半,即遭到反對而中輟,留下部分殘破的木板步道與鏽蝕的纜車線。林春吉用矛盾而複雜的心情說,那次開發,是蘭嶼生態的浩劫,卻是他個人的幸運,一些罕見或從未見過的物種,因為棲地被破壞,而在世人面前現身,其中包括台灣罕見的曲波小灰蝶。第一個發現曲波小灰蝶幼生期的人,就是林春吉。
「我內心痛苦,但是我又漁翁得利。昆蟲因為棲息地被破壞,通通跑出來。我在一天之內,看到無數昆蟲,曲波小灰蝶的幼生期也是那時候發現的,來蘭嶼好幾十次,那次是我最豐富的收穫。」林春吉說,還好停建後,雨林植物慢慢恢復,「只要給植物時間,它們就會恢復原貌。」
縱使直接的人為開發破壞停止了,但間接的、導致全球暖化的人為因素,卻每分每秒在世界各地進行著。天空飄來幾點烏雲,卻始終滴不下雨來,荒漠般的天池彷彿向天呼喊著乾涸,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水深及腰,甚至可達一個人高。
當雨林被雨季遺忘,彷彿也失去了生機,從登山入口到天池,這段最具生態多樣性的雨林,居然寂靜地令人害怕。林春吉感嘆,此回恐怕是他探索蘭嶼二十餘年來,見到生物最少的一次,「雨林都是在雨季過後的半個月,動植物生長,萬物甦醒。」
所幸茂密的雨林保護了蘭嶼珍貴的瑰寶──野生蘭,「天池是台灣蘭花最多的地方。」在樹林枝幹間快速遊梭的林春吉,一下子就找出數種蘭嶼才看得到的野生蘭花:綠花隔苣蘭、燕子石斛、黃穗蘭、紅頭蘭、紅花石斛,在林春吉眼中,她們都是蘭花界的超級明星,「這是喜歡台灣野生蘭的人的夢幻物種,蘭嶼簡直是蘭科植物的夢幻天堂。」看著蘭花,林春吉忍不住讚嘆。
珠光鳳蝶,天際一閃即逝的美麗光影
用鏡頭捕捉珠光鳳蝶蹤影,是林春吉此行的夢幻任務之一,儘管已拍過無數次,林春吉還是抱怨,就是拍不到讓他滿意的一張。
瀕臨絕種的珠光鳳蝶是台灣最大型蝴蝶,金黃色後翅,透過陽光折射,會呈現閃亮的珍珠光澤,堪稱台灣國寶級的生物,雖然學者推估約剩五百隻,林春吉卻憂心忡忡地說,以他每年到蘭嶼的實地觀察,一年少過一年,他甚至懷疑是否有超過兩百隻。
林春吉來到蘭嶼東清村,珠光鳳蝶的復育地,等待她展翅飛翔時難得一見的閃爍珠光。珠光鳳蝶從卵到化蛹,需時四十天。其幼蟲的食草是馬兜鈴,成蝶喜歡在早晨和傍晚吸食海檬果的花蜜。
然而,要看珠光鳳蝶需要耐心,一則因為她是保育類動物,本就稀少,再則,你只能在復育區的外圍,等待她們凌空飛過。當你抬頭望向天空,天際閃過一點移動的光亮,很可能就是珠光鳳蝶飛舞而過的身影,而這一瞬間,經常只有短短幾秒,卻可能要耗費數小時的等候。
相較於中國大陸對貓熊的保護,全世界僅存一千多隻,大陸當局設置了十二個保護區,努力復育貓熊。而同為國寶級的保育動物,珠光鳳蝶的卵、幼生蟲、蛹加上蝴蝶,最樂觀的估計數目也不過五百,而其保育區只靠兼職人員照顧,成效相當有限。
珠光鳳蝶的生存威脅,除了食草馬兜鈴因為人為開發而遭砍伐,還有來自人為的採集。
在此次採訪行程中,記者親眼見到外籍觀光客,熟練地取出捕蝶網,試圖網下翩翩飛舞的珠光鳳蝶,雖然這已是犯法行為,並即時遭到制止,但在許多未被注意的角落,珠光鳳蝶仍面臨巨大的生存威脅。
無怪乎當地雅美族的阿嬤,見到手持網子的遊客,就忍不住要大聲咆哮:「你們不要來把我們蘭嶼的蝴蝶都抓光了!」
溯溪是探索蘭嶼自然生態最艱困的行程,蘭嶼主要溪流共七條,下游的出海口大部分已遭受污染與破壞,但溯溪而上,深入熱帶雨林的深處,卻是生態寶藏。比起天池,此地更顯生人勿近,帶隊的林春吉一路上三番兩次地警告,沿途要特別留心不知名的蟲咬,雖然天氣悶熱,也要穿好雨鞋,不可輕易脫掉。
穿越及腰的草叢,林春吉走進溪谷,溯溪探訪溪流生態之旅,正式展開。
洄游魚蝦,靜默奮鬥著的蘭嶼生命力
水枯石露,溪流因缺水而嗚咽,水中生物同樣因缺水而掙扎著;淺淺細流,石頭比溪水多,洄游魚蝦沒有辦法憑藉水的激盪溯溪而上,生命中斷了自然的輪迴。隨著溯溪向上,直到中游,水量才漸漸增多。
一手拿著大網,林春吉用力在溪水中用腳撥開石頭,讓躲藏在石頭下的魚蝦現身。首先發現的是蘭嶼吻鰕虎,體長可達10公分,為蘭嶼特有種。蘭嶼吻鰕虎的鑽沙能力一流,喜歡生活在石礫遍布的河川中下游,雌魚腹部帶有鮮藍色的光澤。
接著發現了從海裡溯游上來的紅尾冬和南海沼蝦,牠們一般棲息在海水中,只有很乾淨、完全沒污染的溪流才能看得見牠們。尤其是紅尾冬,在污染嚴重的台灣本島溪流,幾乎已無法發現蹤影。
最後林春吉還發現了稀有的寬頰禿頭鯊,俗稱和尚魚。和尚魚是熱帶物種,族群數量稀少,雄魚呈現令人驚豔的深藍色。
一路上,採訪團隊默默無語,在長草、爛泥、溪水、滑石間奮鬥著,因為這並不是單純的溯溪,除了要奮力向上游挺進,更重要的是必須隨時留意與調查生態現況。
早已習慣重裝上場的林春吉,背著十幾公斤的攝影器材,還是一樣用極快的腳程,遙遙領先採訪隊伍中的其他人。
即使穿著排汗衫和排汗褲,一行人仍汗如雨下,全身被汗浸濕透,未曾乾過。溪水灌進鞋裡,雙腳泡著水,繼續前進,愈往上游走,石頭被沖刷得愈光滑,愈容易滑倒。
攀爬的難度愈來愈高,水流也更加湍急,興奮的是,溪中魚蝦的種類和數目也隨之增加,一掃我們對蘭嶼自然生態現況的憂慮。
二十餘年來,林春吉踏遍蘭嶼溪流,一趟溯溪之旅,總是從黎明出發辛苦到日落,從海口上溯至最上游,才能一窺淡水魚蝦生態的全貌,「我都是一個人走,這麼辛苦誰要跟我走,全身泡在水裡,只有一個人走。」林春吉笑說。
一位田野工作者,憑藉著對自然生態的熱愛,在鮮人聞問的冷門領域,以大無畏的探索精神,默默地記錄著台灣快速消失中的生物,每一次的野外調查,都像是一次冒險,他因為新發現而興奮,也因為一些「老朋友」的逐漸凋零而感傷。跟隨林春吉探索蘭嶼,不僅要記錄下台灣生態的多樣性,更是要提醒我們,這些無價之寶,是如何因為我們的輕忽,一點一滴地,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蘭嶼風情
蘭嶼位於台灣東南方,距離台東49海浬,搭乘飛機三十分鐘,坐船交通時間三小時。
蘭嶼島面積僅45.74平方公里,環島一周長38.45公里,比奧運馬拉松比賽全程42.195公里還短。高溫高濕,屬熱帶氣候,年雨量通常在2600公釐以上。
根據內政部統計,至今年7月止,蘭嶼的人口數為3907人,家戶數1175戶。僅有台北縣人數最少的烏來鄉登記居民1660戶、5318人的四分之三。
島上的民族約八百年前從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移居此地,自稱「達悟」,為「人」的意思。官方命名稱之為「雅美」,西元1995年,族內青年成立「達悟同鄉會」,目前推動正名中。目前島上有六個聚落:紅頭、漁人、椰油、朗島、東清、野銀。住民以捕魚,種植水芋、甘薯等作物,以及經營民宿維生。
林春吉/41歲
1966年生於蘭陽平原,對魚、蝦、水生植物、蘭花、蝴蝶、鳥類充滿熱情且研究深入,為知名的田野工作者。著有《台灣淡水魚蝦生態大圖鑑(上)》《台灣淡水魚蝦生態大圖鑑(下)》《彩蝶生態全紀錄》《台灣水生植物》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