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U2、屈臣氏、麥當勞等知名商店,將午後的台南市大學路鼓譟得鬧熱騰騰;馬路正對面
,成功大學校園內的鳳凰樹搖曳生風,幾幢舊式建築物,影影綽綽地在艷艷烈陽下靜佇。
一般而言,大學的新建大樓,多半是撥給工學院使用;在成大校園的老舊建築物裡,卻鎖著一間間結實的工學實驗室,發繡的機器貢獻了一段久遠的學院歷史。
全台第二大綜合大學 成功大學的建校骨幹就是工學院。成大的前身,即是民國二十年成立的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民國三十五年改制為台灣省立工學院,成為全台第一所工學院,當時就設有電氣、化工、機械、化學、土木、建築等六個系,學校的實驗室比教室還多,為日本殖民政府的國防科技與各項工業莫立學術研究的基石。在老舊的工程館裡,現今還保有許多當時留下的實驗室。
老中青聚一堂
有這樣雄厚的工業基礎與傳統,在台灣幾所頂級的工學院中,成大工學院地位始終屹立不搖,不被時代淘汰。在遠見針對各大學工學院長的學術聲望調查中,與台大、交大工學院並列第二名。
在國內大學的各學院中,工學院的師資較年輕(約四十幾歲),且大半具有博士學位(約八五%以上);這兩種特質,在成大工學院並不存在。成大工學院的師資陣容,以老中青三代同堂最具特色,約有七六%的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至今,院裡仍不乏高齡七、八十歲的老教授,每天到實驗室指導學生,甚至開班授課。老教授在黑板上徒手畫工程繪圖,圓是圓、方是方,一絲不苟。
六十八歲的機械系教授李克讓,就在有四十年歷史的實驗室裡度過他大半生的學術歲月。五十年前,李克讓以第一志願考進成大工學院;做了六年工學院長的他此較,院裡老師整天關在實驗室,踏踏實實做實驗:且院裡教授多半留學德國,特別注重實務,養成成大工學院注重下工廠、實務的傳統。
除了歷史最久,成大工學院也是台灣規模最大、領域最完整的工學院。
傳統工學院大多只有土機電化(土木、機械、電機、化工)四個科系,成大卻還包括建築、環境工程、都市計畫、航空太空(美國波音公司第一架飛機的總工程師就是成大的校友)等十八個系所。成大一萬四千多名學生中,就有五四%的學生就讀於工學院;整個工學院共四百六十八位專任教師,七千多個學生,總數比清華大學全校師生加起來還要多。
以航太系為例,民國七十二年成大首創國內第一個航太系所,只要天上飛的,不管是國防科技還是民航產業,都少不了成大航太系的影子。航太系所和中山科學院、航發中心共同研發IDF戰機,許多教授也加人國科會太空計畫室的衛星發展計畫。航太系四十二個專任教師中,就有四十個博士,去年一年接了十二個國防科技研究計畫。資深教授邱輝煌分析,未來台灣的民航產業、太空發展與國防工業,成大都將扮演重要角色,空軍F十六、幻象二000戰機服役後,戰機維護、維修,也都需要成大航太人才。「航太系是成大工學院重要競爭力。」擔任三個國外期刊編輯委員的邱輝煌肯定。
而在第二類組近三百個志願中,唯一能替成大擠進前十名熱門科系的,就是建築系。在國內大學六個建築系中,成大建築系以教師多,能夠包含人文、科技與藝術等面向而聞名。去年六位獲頒國家傑出建築師,全是成大建築系友。成大校園規畫、新校舍的設計監工、醫學院的設計都由建築系師生揮灑。系主任賴榮平展望,未來希望建築系能改成六年制,讓學生直接念到碩士。
工業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相較於其他工學院,成大工學院對台灣經濟的貢獻,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深諳台灣經濟發展的國策顧問趙耀東曾經公開稱許,認為成大工學院對台灣經濟最有貢獻,從十大建設、十二大建設等各項國家重要經濟計畫,都有大批成大人的參與。
企業界的最愛
成大工學院畢業的校友近六萬人,多年來,各項調查都顯示,企業最喜用成大畢業生;也因成大畢業生較少出國留學,多半留在國內發展;因此,相對於財經界的政大幫,法政界的台大幫,在工程界則有一批「成大幫」,舉凡陸海空、台電、電信幾乎都是成大工學院校友的天下。
中華、裕隆、福特、三陽、光陽等汽機車公司的主要經理人是成大校友;中鋼、台塑有近四分之一的員工畢業於成大,中油則有一五%;名列前二十大製造業的台南奇美實業,有四一%的員工是成大人;此外,交通界更是成大工學院的大本營,交通部良、兩位次長都是成大土木系校友;高雄港、台中港務局高階主管,高速公路局長、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副主委等職位,也由成大人掌控。台電總經理、中華電信總經理,也還是成大人。
「我們最大的資產是有一群向心力很強的校友。」院長歐善惠驕傲地說;因此在教育部五所試辦自籌校務發展基金的大學中,成大表現最好。
「成大人實事求是,比較不會包裝,穩定性高,所以受企業歡迎。」有著成大人純樸氣質、黜黑皮膚的賴榮平,這樣分析成大畢業生搶手的原因。
儘管是台灣第一大工學院,只是,從學術研究成果來看,大就有大的難處;北部一位國立大學工學院教授就指出,幾年前成大工學院的工程索引論文(Engineering index)總數還超過台大、清大,現在則因為老教授較多,學術活力漸不如其他同等級的工學院。院長歐善惠亦不諱言,工學院各領域在學術上表現差異太大,分散了研究的力量;再加上位處台南,吃了地理的虧,聯招排名較差,連教授參加各種會議,都要比北部學校教授多花好幾個小時;一年接國科會五百多件研究計畫,也趕不上北部的工學院。
當政府大筆一揮,畫出南部科學園區、台南科技工業區兩塊開發大餅後,成大工學院的歷史光譜上,又多出一道曙光;他們殷切企盼這兩塊大餅,能像新竹科學園區拉拔清大、交大一樣,穩穩拱住成大工學院的歷史名聲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