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當主管以來,工作夥伴的流動就一直是個困擾的問題。出版這個行業待遇雖然不比當紅的科技、金融業,但和其它行業比起來,也還算差強人意;事實上,如果談到工作的自由度和個人價值的發揮,這個行業還是有它額外的誘人魅力。
或許,也就是這樣的工作特質,出版行業吸引了許多不願融入主流制式作息的年輕人投身其間;比起別的行業的工作者,他們可能更追求生活的自由度,更在意自我價值的探索。
結果,時不時,就會有30幾歲的工作夥伴跑來跟你說,他覺得工作「已經沒有意思了」,問他下一步想做什麼,他總會回答:「沒什麼,先休息,再看看。」大部分人都不是計畫性的跳槽,通常他們真的都去旅行,休息了好一陣子,再投入未來可能還是注定沒什麼意思的新工作。
許多人的人生職場是沒什麼勝敗可言的,如果人生職場沒有目標,那是談不上勝敗的;大部分人有的,可能只是可有可無的迷失和疲累而已。
在人生探索自我價值的關鍵時刻,當歐美青年透過旅行、志工,甚至大二休學一年的gap year來發現自我價值時,同輩的台灣青年卻風雨晨昏埋首在聯考制度裡。於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只能在進入職場後,才跌跌撞撞、一步一腳印地探詢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
不幸的是,出了社會,「功成名就」的制式價值,依然如鬼魅般隨時迷惑著我們;想踏出下一步,心裡的魔鬼就問「工作穩定嗎?」「我做得來嗎?」「會不會很辛苦?」「薪水好像比原來少?」「家人朋友會諒解嗎?」……
所幸,喜歡打棒球的王建民,成了全民的偶像;聯考連連失利的李安,成為成功的新典範。今天社會價值的多元化,愈來愈讓我們看清楚熱情所燃燒起來的力量,也讓我們因此更珍惜自我價值的可貴。
人生最大的遺憾往往是,當你千辛萬苦地爬上人生職場的高峰時,抬頭一看,才發現你內心真正想去的,是對面那座山。職場不應該是人生的牢籠,找到自己的「熱情原點」永遠不遲,否則,沒有熱情點燃的夢想,人生為何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