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台灣是製造導向,所以所需的工業設計人才都是在造型上。工業設計師通常隸屬於研發處或機構部門之下,在研發工程師和電子工程師做好產品後,設計一個美麗的外殼,整體而言是以製造的考量為主。
從代工到原創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s)是接受客戶指定,按原圖設計代工製造。這些年來,台灣從OEM轉到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的比重愈來愈高,同時為客戶提供設計和製造代工的服務,因此會考量設計作品的最大效益,以及公司在生產、製造和運籌管理上的優勢。例如開發好一個產品後,會設計各種不同外型、向不同的客戶提案,而且設計的模組要考慮到最後組裝的問題,以免在運輸上浪費成本。
最新的趨勢則是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為原創品牌製造,對設計的需求也愈來愈高,ODM的角色也愈來愈向OBM靠攏。在美感經濟的整個新經濟時代,設計的定位提升,ODM要提出一個讓客戶覺得好的提案,設計師必須設想:我專為這個品牌設計,這個品牌的品牌價值是什麼。甚至你要去提案的簡報檔都必須經過包裝,將對方品牌的意象放進去。整個提案必須考慮客戶產品的定位、造型語言、設計語言,並針對客戶的客戶(目標使用者)的行為、scenario(使用情境),提出不一樣的解決方案。
從功能到情感
在這樣的趨勢下,設計不再是後端,現在的設計師也不是只做一個美美的外殼就好,而是要從調查研究開始,了解目標族群市場,這些消費者的美感經驗、使用模式是什麼,他們在使用上會遇到哪些問題點。設計現在已經慢慢變成一個解決方案,而且要考慮到感性的部分。以前講的是功能和價格,現在講的是體驗和價值,讓消費者覺得這個產品能夠反映他的自我認同、帶起一種他和產品之間的情感共鳴,覺得這個東西可以代表他。
因為現在的商品已經不再只是用品,我們買一隻手機已經不是只為了通訊,還有一些生活型態和品味的象徵,能夠展現自己的特質、有一些話題或能夠炫耀。怎麼讓我們的商品和目標族群產生一種情感共鳴,不管透過感性或理性的訴求達到消費者的期望與需求,甚至是未知的期望,便相對地重要。
「三力」兼人文素養
在亞洲,工業設計人才的需求會持續增加,因為亞洲的情形比較特別,亞洲的設計團隊都是企業內的編制,不像歐美企業大多外包給設計公司。日本Sony編制內的設計團隊有三百多人,Panasonic有四百人,韓國的三星有五百人、LG有四百人,設計團隊規模都非常大。台灣企業的設計團隊規模雖然沒有那麼大,但也都是隸屬於企業內,不過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工業設計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多,但是好手少。
一個傑出的工業設計人才要具備三項基本能力,第一是創造力,有創造力的設計師具備開放的思考,才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是美感造型能力,對美的事物若沒有感受,如何創造出美的產品?第三是團隊力,能夠團隊合作,而非一直強調自己。
此外,人文素養非常重要,做出來的東西都要給人使用,真正決定科技未來發展方向的,還是在於人的價值觀。如果設計師沒有辦法體會人的需求,產品和人會有距離,即使很高科技,也不是成功的產品設計。如何貼近人,並體會人背後整個生活經驗、社會脈絡與文化,才是一個設計夠不夠內斂、有沒有內涵的部分。
王千睿檔案
1966年生
現任明基電通數位時尚設計中心總監
曾任德國保時捷汽車公司車體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