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過了40歲的朋友,最近跟我聊到想離開工作逾十年的大報社,原來聲譽響亮的企業,突然面臨極大的產業衝擊;過去自認安適、稱職的工作,變得茫然若失。主客觀的變化,都迫使他必須在「尷尬的前中年期」,重新思索人生職場的方向。
十幾年前認識,他剛從一家地方小報,轉到兩大報系服務。一天,他興奮地說,以前對他愛理不理的立法委員,現在見面打招呼都是笑容滿面、雙手緊握,久久不放。說得大家哈哈大笑,二十好幾,我們就感受到在大企業服務的工作魅力。
但遺憾的是,我們都沒有「警惕到」,在大企業工作的隱藏性陷阱。對許多人而言,企業的光環,往往就像溫水的池塘,讓工作者自覺稱職、安適,而疏於個人能力的修煉。
在所謂的「裙帶資本主義」時代,我們見識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場面;那個時代,人要把尊嚴投資在別人身上,「有沒有跟對人」,決定你未來的榮華富貴。在「工業資本主義」時代,我們看到「戲棚下待久,主角就是你」的職場倫理;那個時代,人要把青春投資在企業身上,「有沒進對公司」,決定你人生職場的前途。
但突然之間,政黨的輪替、企業的起落,一切變化快速得讓人難以捉摸、難以依靠,「失落」成為當代人生職場的最大精神症狀。然而,這年頭除了自己,你還能奢望效忠誰?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角色依然重要,但個人和組織的關係卻必須重新被定義。當新的對專業「水平式忠誠」,取代舊的對組織「垂直式忠誠」,工作者就更需要打造「個人品牌」,以便讓別人了解:你能做什麽、你會怎麼做,以及和你合作的最佳方式;讓個人價值凌駕組織和職稱的光環之上。
打造「個人品牌」不同於經營企業品牌,不能簡單用一句口號「Just Do it」,去和外界溝通。本期封面故事「打造10倍職場身價──你就是品牌」,副主編林婉蓉、記者王念綺,從如何發現個人價值,到以「產品力」、「規範力」、「承諾力」、「風格力」4個面向剖析,和你一起探索個人品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