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謹慎理財,把握真實的人生

游常山
user

游常山

2005-11-01

瀏覽數 2,950+

謹慎理財,把握真實的人生
 

我在1987年就認識陳鳳馨、鄭弘儀。他們出身聯合﹑中時兩大報系,同在台灣的傳播媒體工作二十年。1987年十月,我進入工商時報,大家都是剛出大學校園沒有多久的年輕記者。隨著台灣政治解嚴,在當時行政院揭櫫的「國際化﹑自由化﹑制度化」三大趨勢下,勤快地跑新聞。

驀然回首,五分之一世紀過去了。這幾年因為電視的力量,兩人聲譽扶搖直上,成為知名的媒體人兼理財專家,影響力更大了。

資深記者,依照義大利政治思想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定義,屬於「有機知識份子」(organic intellectuals),有責任去影響這個社會如何向前走。因此《30雜誌》特別借重二人的理財專業,為讀者們導正一些理財的觀念。

他們二人的主張都是:「回歸基本面」!腳踏實地得理財最可靠。鄭弘儀告訴年輕人,千萬不要把每日所得十分之一,去買一杯冰拿鐵;陳鳳馨則勸告讀者,看準全球財經趨勢,賺總體經濟的錢。購屋貸款,最好不要超過每一個月月薪的三分之一,她自己的「人生的第一桶金」,則是大學時代遊說父親賣掉高雄的房子,改買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的房子,而打下基礎的。

本期《30雜誌》截稿前夕,接連傳來幾樁駭人聽聞的自殺案件,師大教授李天佑、東華大學才女作家黃宜君,他們的專業成就都算突出的,卻如此脆弱,因為人生實難,很多問題必須忍耐,必須靠智慧度過。

李天佑、黃宜君自殺後隔天,《中國時報》報導:根據統計,今年十月第三個星期的五個正常上班日子,全台灣就有170人自殺,其中25人死亡。讓人不禁感嘆:真實的人生比戲劇還令人驚詫。因此我們的特別企劃,以「尋找人生新方向」為主題,談談「當心中的鼓聲響起」時,我們應該如何回應。

心理學家容格(Carl Jung)曾經說過:「只有在內心尋找,你的願景才會清晰。在外尋找是夢想,在內尋找才是清醒。」為了實現夢想,讓自己不負少年頭,很多30世代喊出:「我要改變!」於是去遊學、換工作,乃至更嚇人的種種行動。他們的長輩不了解,幸運的得到支持,倒楣的必須翻臉戰鬥,贏得人生主導權。每次聽到這樣的人生故事,我總是心有戚戚焉。

《30雜誌》願意做這樣的溝通平台,歡迎各種年齡層的讀者,都來了解獨一無二、人生反思最劇烈的30世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