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外,找出路。台灣的30歲世代正流行從外派開始工作。
要成為外派,台灣人第一個熟悉的先進國家是東瀛日本──那個曾經殖民台灣半世紀、也使用漢字的扶桑列島。
爭取訂單的成功經驗
友立資訊日本分公司的創始元老林志中於1997年外派日本,負責設立分公司,到了2003年,友立資訊日本分公司的業績開始遙遙領先歐洲、美國、亞太等區域分公司,2003年友立資訊的全球營收為3500萬美金,光是日本就佔全球營收的29%。
1997年,林志中剛外派日本時,就在日本大廠NEC拿下第一筆訂單。
當時他知道NEC正在尋找數位攝影機和電腦的連結介面,當時友立資訊可提供的產品還在研發階段,但很希望能爭取這筆訂單,第一次和NEC會議時上,因為研發還沒有結果,沒有談成生意。雖然失望但不放棄,接下來的3個月他們不斷和台灣總公司連絡,希望能持續開發這個連接介面。他們不提生意,但一有新產品開發進度,就會立刻通知NEC。
3個月後,NEC突然來電,決定採用友立的數位攝影機的插座介面,這對友立資訊來說是正式打開日本市場的天大好消息。
全心全力融入當地
林志中表示,那3個月沒有任何訂單,等得很痛苦,但讓他學習到,交易的成功與否絕對不是只建立在一次短暫的拜訪,而是由個人持續作了多少努力來決定。
在日本,林志中也隨時注意市場流行的動態,像是銷售電腦時,每台電腦都至少內附30種軟體,顯示日本很重視附加價值,他因此認知到,如果要讓友立的軟體產品曝光,一定要爭取隨機銷售才行。
目標定下後,林志中和同事想盡辦法去拜訪各家大廠,即使被拒絕,也繼續維持這段關係,有了新產品就立刻把資訊傳給這些廠商,保留每一個可能機會。也就是靠著這樣的堅持,友立才能慢慢爭取到包括TOSHIBA(東芝)、HITACHI(日立)等的日本大廠。
林志中還提供了一個談生意的訣竅:「盡量讓客戶覺得你是一個日本人。」讓對方覺得你可以融入他的生活、他的語言,讓對方覺得和你想法非常相近。
北美戰場之外的選擇
日本、歐洲,過去被視為銅牆鐵壁、不易以台灣自有品牌滲透的高級市場,最近常有1、2家企業,勇敢的以自我品牌,開始投資進軍。
所以,近年來,在日本、歐洲,類似林志中這樣的外派越來越多,他們獨當一面,把外國市場當台灣市場一樣拚戰。
他們設定的核心顧客不僅針對台灣本土的2300萬人口,也可以打到全球市場。不過,已有很多人問過派駐海外的明基戰將,為什麼是歐洲和日本?
答案是,北美洲太難攻入,即使攻入,成本太高,也就很難擠進前五大,達到規模經濟,甚至攻城掠地。像宏碁就在北美交了很多學費。對台灣IT廠商而言,科技大廠如雲的北美,不是一個好耕耘的市場,因為過度競爭;而且美國本身就巨星雲集,真正的機會,除了西進大陸外,另外一個可能就是遠征歐洲。
IT業的明基有一群「歐洲通」,他們是台灣30歲世代的幸運兒,能在世界最精緻的市場,長久浸淫、學習,然後進攻市場,學會如何進入「附加價值最高」的利基市場。
突破舊有生意模式
目前1歐元兌台幣達41元,比美元還高1.2倍,百貨騰貴、歐洲居大不易。光是吃飯就貴得令人咋舌。
「從這裡到德國萊因河畔的大城杜賽多夫,只要1小時,比去阿姆斯特丹近,一碗日本拉麵9歐元,大概是360元台幣,算便宜好吃的了。」明基歐洲業務處處長彭鴻川說。
明基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大的投資?原因是明基領導人李焜耀想要玩個不一樣的策略。
明基自創立以來,英文名稱都叫做「宏碁周邊公司」(Acer Peripherals),既然是「宏碁周邊」,利潤當然不高。李焜耀厭煩了長久被跨國大廠剝削,因為他看到,台灣企業要永續經營,舊的「生意投資模式」(business model),也就是長期被美國資訊大廠壓縮獲利空間的「無品牌代工」方式,必須揚棄;明基必須和其他打舊市場的台商不一樣,李焜耀不想被壓在「無自我品牌」的長久禁錮下,日復一日傻傻地被跨國巨人壓在腳下當勞力代工,那是目前大陸IT業的生存方式。
忙碌奔波不亦樂乎
為了讓自有品牌一炮而紅,明基這群「30歲世代」的幹部,探測市場不遺餘力。第一份工作就是明基、又被明基外派歐洲的王保鋅,才30歲已是歐洲明基公司顯示器事業部專案經理,非常興奮能到歐洲打天下。「義大利真的很美,可是上次度完蜜月後,還是只好叫太太先回國,實在沒有空陪她。」話鋒一轉,他又大大讚美佛羅倫斯的絕美古蹟、讚嘆羅馬的偉大,義大利的觀光資源,被他說得淋漓盡致。
「我馬上要去中央車站附近看一個新客戶,這關係轉了幾次,得來不易,不過只要有門路,我就一定追下去。」義大利米蘭,王保鋅送完台灣的客人到米蘭那座巴洛克式典雅的中央車站後,立刻要計程車掉頭,前去拜訪客戶。
壓力纏身無暇顧家
9月28日,台灣人正在同時過著中秋節和教師節時,王保鋅已經結結實實打過好幾場硬仗。「本來這個科技和時尚結合的想法,想在巴黎辦的,最後還是決定米蘭。我來歐洲工作非常有挑戰性,9個分公司,我都要經常去看。」高高瘦瘦、仍有研究生氣質的王保鋅說。
王保鋅其實還在新婚燕爾,為了打響BenQ的品牌,包括他在內,明基幾位30歲世代的新秀,紛紛被派來歐洲開疆闢土。但是為了省錢,也因為工作壓力太大無心陪太太,經過1、2年,家小又紛紛遣送回台。
王保鋅在台灣念的是中山大學企管所,太太是企管所同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是以管理雜文【總經理的內衣】系列出名的葉匡時,外表斯文的他,說起話口氣、修辭,頗有乃師那派聰明人的名士調調。
「打市場,遇到瓶頸,怎麼辦?只好去給人家跪啊!」他半開玩笑地說。話雖說得輕鬆搞笑,認真追市場、拚業績,卻毫不鬆手。
打造另一個台灣奇蹟
明基希望一舉打入主流。為了打響BenQ的品牌,明基把台灣各事業部的頂尖好手都過濾一遍,最後裁定,歐洲4大主力產品、4個事業部,目前負責的產品經理,都是在台灣已經表現非常出色的業務領導人。包括王保鋅(負責顯示器,正式名稱是視訊事業群)、王超然(負責手機,正式名稱是網路通訊事業群)、李惇弘(負責投影器,正式名稱是數位媒體事業群)、廖元禎(負責光碟機,正式名稱是影像儲存事業群)等30歲世代的新秀,紛紛被派來歐洲開疆闢土。
明基憑的又是甚麼?
在很多人看來,王保鋅他們不是去國外、歐洲「工作」這樣的程度而已,他們是去打仗的一群。在人生的黃金年代,30歲上下,他們不只是為明基工作、不只是熱愛IT產業,更重要的是,他們正在以IT產業、繼承前輩宏碁的戰略,打造另一個台灣經濟模式的故事。
是的,打仗,既然要打,就要有專業規範。他們從讓歐洲人深刻記得BenQ品牌開始。然而,這場深度品牌持久戰,該如何打?
而現在其他台商的30歲世代菁英,是不是也要面臨這種挑戰?或是說未來的30歲世代會逐漸面臨這樣的國外戰場?
世界還在變,答案還不清楚。但是明基和友立的30歲世代已經示範了第一個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