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流競爭力
不標新立異,認同主流
調查結果發現,整體而言,不分男女,馬英九是30世代最欣賞的男性,男性受訪者有高達22%的支持率,女性受訪者更達到31%的支持率。亞軍是陳水扁總統,季軍是林百里。
政大社會系教授顧忠華認為,這顯示台灣標竿型的人物太過單一,仍然以政治人物或是成功的企業家為典範。這些「成功人士」塑造出來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媒體曝光率特別高,或許是因為社會還是習慣以「功利」的標準來評斷,以致於成功人士總是集中於政界或商界。
相較於國外,重要的文學家、音樂家常常受到推崇,或是立銅像紀念,甚至將其肖像印於鈔票上(如日本鈔票上印有文學家夏木漱石的圖像),台灣政商界以外的人士似乎能見度較低,也比較不受重視。
而30世代的人在這種社會氛圍的影響下,毫無例外地特別崇拜媒體曝光率高的人,顯示30世代還是以主流、中堅的看法為主,沒有特別標新立異的看法,同時在意見的表達上仍然不夠多元。
這也反映了台灣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顯示一般對成功男性的看法仍以世俗的方式衡量,而對成功女性的看法就比較多元,藝文界人士也可以榜上有名。前三名男性人物毫無例外地集中在政商界,與女性人物中宗教人士、作家分居一二名有很大的不同。
分析背後的原因,顧忠華認為30世代還是在制式教育下長大的一代,在升學主義的壓抑下,欠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致於無法獲得思想的解放,往往順從主流的聲音。
2.財富競爭力
不做花光族,存錢學理財
首先是經濟的壓力。缺錢!《遠見30特刊》獨家調查,四成五的青年,有幾十萬閒錢會存起來,三成的人更投資理財,只有一成人會旅遊花掉,和老一輩批判30歲新世代是「花光族」,顯然有認知的距離。
30世代又是如何看待金錢?
如果有幾十萬的閒錢,30世代還是保守地選擇把錢存起來,分別有接近五成(47.3%)男性及四成(38.2%)女性選擇把錢放在銀行,其次才是用作投資理財。
如果更幸運地,擁有幾百萬元的閒錢,30世代又會如何處理?不論男性或女性首先都將它用作投資理財,其次男性會將錢存起來,再來才是買房子。女性則比較不同,除了理財外,她們還是比較願意把錢花在買房子上,而非存起來。可見30世代的女性較為重視是否能擁有自己的房子。
統一投信副總經理黃慶和回想自己30歲時非常節儉,幾乎把多餘的錢都拿去跟會,以換取投資股市的基金。比較起來,現在30世代的人似乎跟他以前也沒有太大差別。
3.幸福競爭力
渴望婚姻,渴望小孩
最令人意外的,恐怕是對家庭和婚姻的態度了。很多老一輩的人認為,30世代身處離婚率偏高的年代,(台灣的離婚率一直是亞洲的前二名)30世代,應該對婚姻沒有期待。出乎意料的,多數30世代的適婚年齡青年,竟然選擇主流的家庭制度,而且渴望體制性的婚姻和小孩。
女性是傳統的主力擁護者。面對婚姻,30歲左右的女性似乎比男性更顯得焦慮。電影《B.J.單身日記》、日劇《Over time》、《愛情革命》,主角都設定在將近30仍未婚的女子,顯示女性在職場地位的提昇、經濟獨立,使得晚婚成為趨勢。但是不管再怎麼重視事業,大多數30世代的人還是認為自己將來一定會結婚。
在抽樣的803人中,已婚∕未婚比例各佔一半。七成(71%)的人覺得自己一定會結婚,遠高於認為自己不會結婚的人。超過半數的人希望擁有2個小孩,也有13.9%的人不想生小孩。
4.性愛競爭力
有愛情才有性關係
30世代在愛情與性關係上仍然保守,九成以上(92.7%)的受訪者認為先有愛情才能發展性關係,其中女性(97.2%)略高於男性(88.3%)。在婚姻與性的關係上,五成以上(55.1%)認為性不必與婚姻結合,但仍有接近四成的人(39.1%)認為一定要先結婚才能發生性關係。
性伴侶方面,八成以上(88.1%)的受訪者認為雙方僅能有一個性伴侶。
5.成功競爭力
不必1億,但要百萬成功
30世代似乎有比較「追求平凡人的幸福」的傾向。
三成受訪者(29.6%)認為,只要全家衣食無虞就是成功,其次是有自己的事業,25%認為覺得充實、幸福就是成功。此結果與一般定義的成功,應該有錢、有權,似乎有所不同。
大部分的人認為年收入100萬到199萬以內就算成功,10.3%的人認為只要有收入就算成功。對30世代的人而言,工作主要的意義就是「填飽肚子」,再來才是「發揮才能」及「獲得生活安定感」。
工作上最希望達成的目標是「穩定成長∕自我成長∕工作上能突破進展」,其次是「賺大錢」及「當老闆」。
理想的工作條件依次是「高薪」「符合自己的興趣」「能發揮所長」「與同事相處融洽」「穩定性高」。
五成以上的受訪者(53.1%)對目前的工作還算滿意,24.1%不太滿意。
大部分的人認為工作中沒什麼大煩惱,如果有的話最大的問題依次是:「壓力太大」「同事相處不易」「薪水與付出不成比例」「上司要求太多、難溝通」。
6.兩岸競爭力
認同台灣,樂觀中國
對這一代的人而言,統獨議題不再那麼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對台灣人的認同。
五成以上(53.5%)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超過兩者都是(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
接近四成的民眾(39.6%)對中國印象不好,以一成五左右的差距領先對中國有好印象的青年。但這些對中國的不好印象,顧忠華分析,應該屬於仍舊保守且順應主流的意見。矛盾的是,他們卻對中國未來政治經濟發展樂觀(72.5%)。六成的人認為大陸未來五年發展會超過台灣,只有三成五肯定台灣還會持續領先大陸。
本調查進行日期為93年4月3日~93年4月14日,針對全台灣25~34歲民眾進行電話問卷調查,採用分層系統隨機抽樣法。共完成803份有效問卷,成功率為84.56%。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5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