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rnivorous Domestic Entertainment Robots
近年來,倡議用設計改變社會的「社會設計」逐漸興起。不過,如果今天有一項社會設計的作品是會自動分解老鼠的桌子,你覺得如何?
像「吃老鼠的桌子」這樣具有衝突感的設計,其實正是探討社會設計美學的一個代表性的案例。受2016年台北世界設計之都的邀請,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教授Ilpo Koskinen教授來台參與對談,分享他對社會設計獨特的美學理念。
Koskinen認為,社會設計一項注重實用性勝於設計感,它所應具備的美學無關美醜,而是一種「美學的意識」。他把這種美學分為3種,分別是衝突的美學、歡聚的美學和觀念的美學。
衝突的美學:吃老鼠的咖啡桌
意指一項設計作品裡蘊含著極端不同的立場,可以激起衝突和辯論,促使人們加以思考。
這裡Koskinen舉了倫敦金匠學院一個相當具有爭議性的設計作為例子。在家用機器人日益普及的時代,可以想見的是在未來,會有愈來愈多類型的機器人或者科技物幫我們處理我們不想做的事情。那麼,一張會吃老鼠的咖啡桌,如何?這張桌子上方有引擎,桌腳有洞。只要把吃剩的食物放在桌上的時候,老鼠就會從洞裡跑進去。桌子內裝有紅外線的自動感應器,只要老鼠跑進去,感應器就會啟動,困住老鼠,進而分解老鼠。分解所產生的能量則可以供微生物的燃料電池使用。
當然,這個聽起來有些駭人聽聞的設計並沒有量產,但是它藉由刻意侵犯某些科技與人性之間的禁忌,讓我們思考未來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科技生活?讓科技為人代勞的界線又在哪裡?
歡聚的美學:餵養米蘭
顧名思義意指設計能聚集人群,建立聯繫。不過,歡聚的美學並不只是聚會,它往往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Koskinen以義大利米蘭一個名為「餵養米蘭」(Feeding Milan)的活動為例,說明設計如何改變生產者與消費者、都市人與鄉村人之間的關係。
米蘭是義大利的商業重鎮,距離最近的糧食生產地有幾十公里。「餵養米蘭」主辦單位研究之後發現,城市與鄉村的隔閡也導致人與食物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一顆番茄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可以超過3000公里。因此,在這個活動中,他們要打破當代食物工業的供應鏈,縮短生產者與城市人的距離。具體的活動包括宣導直接跟農夫買、舉辦農夫市集等,讓消費者認識為他們種出美味農作的農人,也拉近都市和鄉村的距離。
觀念的美學:Mellunkyla社區改造
觀念美學的概念,其實是從藝術領域的「觀念藝術」而來。在這類設計當中,作品所蘊含的理念或訊息,往往比他的美感更為重要。杜象擺在美術館裡的馬桶正是觀念藝術的經典案例。正因如此,許多觀念美學的設計乍看之下平凡無期,甚至任何人都做得出來。這類的設計看不到藝術家著力的痕跡,因為他們把自己的美學融入作品的背景當中,把焦點讓給內容本身。
在此,Koskinen舉了一個特別的例子說明觀念美學的概念。這項設計並非產品或裝置,而是一個社區改造計畫。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市郊有個名為Mellunkyla的地區,當地人的平均年紀約為50到60歲之間,除了人口老化以外,當地也有貧窮、建物老舊等不同的社會問題。
事情的改變發生在2012赫爾辛基承辦世界設計之都活動期間,一群赫爾辛基的大學生進入Mellunkyla,展開復甦社區的計畫。他們在當地購物中心租了辦公室,舉辦工作坊和許多活動,包括在地民主、街頭藝術、共同規畫都市空間等,讓年輕人可以更認識自己的處境。此外,他們也做了研究,提出真正可以實行的改變計畫。
這項計畫之所以是個觀念美學的例子,是因為學生們並沒有把自己的理念或外來的設計強加在居民身上,而是善用社區原有的素材、引導居民們實踐自己的想法。Koskinen說,「觀念美學就是,你試著去捕捉本地使用者所使用的語言和語彙,把設計師的技能放在幕後,盡量放下自己過去的設計判斷,讓本地的材料和素材能夠呈現在民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