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他是一座橋梁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7-03-05

瀏覽數 18,200+

他是一座橋梁
 

本文出自 1997 / 3月號雜誌 第129期遠見雜誌

第一次見到林衡道先生是在一九七0年初的時候,那時我在東海大學做漢寶德先生的助理,也擔任剛創刊的「境與象」雜誌編輯。林衡道先生數十年來穿街過戶、上山下海,帶領學生在台灣的田野中出入。台灣每一位從事古蹟保存運動的人,都可說直接、間接受惠於林衡道先生的導覽。漢寶德先生曾說過林衡道先生像是古建築研究的索引。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帶領大家走出書房,接觸台灣的田野,對台灣的建築界和鄉土界功不可沒,已成為重要的傳統象徵。

台灣的古蹟保存運動興起於一九七0年代,之前台灣並沒有古蹟保存的觀念。當時因為經濟發展、都市化、城鄉破壞的原因,許多老東西在快速消失當中:那時也正值全世界社會運動興起、現代化遭受質疑。由於受到國內、國際環境的影響,台灣都市裡的年輕知識分子、文化人也為古蹟保存開始展開抗議活動。當時他是文獻會副主任委員,這些年輕的知識分子雖有熱情,對台灣卻一無所知,正需要台灣傳統建築的資訊,林衡道先生適時扮演了台灣古蹟保存運動中最重要的動力,因為他,台灣的古蹟保存運動才有今天的成果。

他和台灣一般的知識分子截然不同,他博聞強記,在田野裡出入,帶領學生在台灣的窮鄉僻壤裡實地體會,連一塊石頭都可以說上半個鐘頭,令人驚訝,他的知識就是一群學生跟在他身後看他指指點點聽來的。他不是在書房裡寫作的人,而是在田野裡解說的人。

林衡道先生的特色、風格、予人的印象,都圍繞在田野中的點滴。他是台灣首富板橋林本源世家的長子,可是他的衣著卻獨樹一幟,非常不同於一般學院與文化人的做作行頭,和這些人士相較之下,他的色彩非常強烈,提著白蘭洗衣粉的塑膠袋,在夕陽古蹟之中,穿著一雙年久變形的「牛伯伯」大皮鞋走著,還有他的咳嗽,他的神態、粗硬、不修邊幅的背影,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還記得,二十幾年前跟著林衡道先生後頭跑時,他在古蹟裡咳嗽,咳得死去活來,那時我很擔心,他一把年紀了,要是突然死掉怎麼辦?他說的事情都是用嘴巴講的,沒有人清楚他到底知道多少。

林衡道先生有很多小故事,最有名的就是他隨地小便的笑話。以前東海大學從美國回來的華昌琳女士,有一次跟著林衡道先生去看古蹟,突然,林先生一聲不響,快兩步地跑到牆腳去站著,華女士也湊上去瞧瞧……,原來林衡道先生是在方便。

林衡道先生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他的觀點具有社會史的角度。日據時代,他透過日文讀了不少當時台灣人讀不到的社會史書籍,如馬克思、韋伯等,這使得他和台灣建築界的技術眼光有所不同,他的視野寬廣多了。

今日之我挑戰昨日之我

林衡道先生在古蹟保存運動史上功不可沒,但仍有一些引人爭議的事情。他是個對政冶很敏感的人,在不同的時代都游刃有餘。所以,在不能研究台灣史的年代,他卻可以。

一九九五年時,東京朝日新聞的記者,曾經就韓國人要將朝鮮被占領期間的日本總督府被拆毀的事情,來訪問林衡道先生,在國史館出版的「林衡道先生訪談錄」中,林先生說道:「我看見韓國把總督府毀掉的消息時,心裡是非常羨慕與愉快的,我認為台灣總督府(現總統府)也應該毀掉,藉以否定帝國主義的統治。」

針對此事,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歷史應該被保存,像韓國拆掉總督府的建築頭時,韓國人民那種激狂的反應,就像是在斬首示眾似的,台灣保留日本總督府,象徵著台灣是個比韓國多元、成熟的社會。以前桃園有個日本神社要被拆時,整個古蹟界都反對,林衡道先生卻主張要拆,林先生認為神社是日本天皇的象徵,但我認為,如果我們有自信的話就不必拆,而且應讓下一代知道台灣曾經作為殖民地的歷史。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不過,近年的林衡道先生卻一反初衷,不再堅持要拆除日據時代的建築物,當古蹟界反對國民黨拆除日據時代建造的中央黨部時,林衡道先生站出來講話了。當時,力促保存古蹟的學生團體尋求他的支持,大家聚集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前,他在雨中講了一段中央黨部建築的歷史,表現地非常英勇。日據時期,國民黨中央黨部是紅十字會的總部,會長是日本皇后,所以正好和代表天皇的總督府遙遙相對,一陰一陽。他認為,若把中央黨部拆除,會破壞原本設計的意圖,這和以前主張拆除總統府的態度截然不同。他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戰,令人佩服!

棺論定人的一生,我覺得一句話可以道盡林衡道先生的意義,那就是--他是台灣建築學院與鄉土之間的橋梁。他在古蹟中咳嗽得驚天動地的奇特背影,是我們集體記憶的永遠部分。

(劉紹華採訪整理)

林衡道小檔案

.民國四年五月二日生於日本東京,為板橋林本源後裔,滿月後即被送往中國大陸福州,由祖母撫養

.八歲時遷往台北

.十二歲起赴日求學,畢業於日本仙台東北帝國大學法文學部經濟學科

.曾任職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長達二十七年,歷任委員、副主委、主委;並曾任教於台大、淡江、東吳、東海等大專院校

.民國八十四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章

.民國八十六年一月十八日病逝台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