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矽谷科技業頻繁裁員,讓不少外界人士認定,寫程式的軟體業人員是最受生成式 AI衝擊的一行。然而,麻省理工學院(MIT) 與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26日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這份報告提出一個勞動力冰山裡理論,指出AI可替代的行業與影響遠比想像多!像是金融服務等行業,以及一些特定專業是比矽谷軟體業人士更危險的領域。到底這份研究如何模擬出AI侵蝕白領專業的未來?要如何提升自己職涯競爭力避免被取代?政府如何因應?一文完整拆解。
你覺得你的工作不致於被AI取代?或至少比寫程式的工程師安全?可能要再多想想。因為根據MIT與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在本週三(26日) 提出的最新「冰山指數」報告,帶來一些很具衝擊性的新觀察:研究團隊盤點了目前已發布的人工智慧技術,發現在技術層面上已有能力執行相當於美國勞動力11.7%的工作任務,其薪資總值高達1.2兆美元,且衝擊遍及多種產業,絕不僅在科技業而已。
這個觀點,與目前外界報導多專注在科技軟體業有很大不同,到底如何做出來?
MIT由超級電腦模擬,來預測AI如何取代人類技能
其實,傳統的勞動力分析多半倚賴國內生產毛額(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或失業率等落後指標,往往在變革發生後才能進行檢討。為了預判未來趨勢,MIT 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 與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合作,運用全球頂尖的超級電腦 Frontier,並結合 AgentTorch 技術框架,建構了一個龐大的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模型。
接著,研究團隊在虛擬世界中確實為美國1.51億個勞工分別建構了一個專屬的數位分身,這些分身模擬了真實美國勞工的樣貌,分布於3000個縣市並涵蓋923種職業。團隊進一步盤點市面上超過1萬3000 種現有的人工智慧工具,不只有許多人熟知的ChatPGT這類模型,也包括了自動化工具如Zapier、程式碼助理GithubCopilot等,利用大型語言模型分析這些工具的功能,並將其跟美國1.51億勞工擁有的3萬2000種技能進行細緻的配對與互動模擬,來看出它可能取代掉誰的工作以及哪個部分。也因此,這項研究是著重於測量現有AI技術,在理論上能夠替代掉多少人類的工作技能。
最後,報告製作出勞動力冰山指數,發現目前公眾視野中能看到「冰山上表面」,也就是集中在科技軟體業近期被裁員的部分。其實,這類軟體工程師或數據科學家的工作被AI輔助或取代的狀況,僅占整體勞動力薪資價值的2.2%相當小,且地理上高度集中在加州、華盛頓州等沿海科技重鎮。

報告指出,這些行業比科技軟體業更容易被AI取代
但隱藏在水面下的龐大「勞動力冰山」,不少正面臨高度AI取代可能,才是令人擔憂的地方。
首先,最危險的是金融業與專業服務領域。報告特別指出像是美國德拉瓦州(Delaware)受到的AI衝擊就可能比加州矽谷大,因為當地金融服務業密集。
同時研究團隊認為,金融服務業中文件處理、合規審查與財務分析等工作,皆是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展現高度替代能力的領域。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製造業。外界目前多認為製造業的自動化,應該多是機械手臂或人形機器人,有可能取代作業員。但研究團隊經由模擬發現,像俄亥俄州與密西根州這類傳統製造業重鎮,其工廠背後龐大的供應鏈管理、庫存協調與採購行政人員,才面臨高度的人工智慧技術暴露風險。這些隱藏在藍領產業中的白領職能,往往是政策制訂者與企業主最容易忽略的盲點。
此外,在醫療領域,人工智慧同樣展現了接手病歷處理、保險核銷與排程工作的高度潛力。但是像是護理師,雖然是在醫療領域,目前專業上需要同理心、實體互動等,仍然難以被取代。
在針對專業職缺而非產業的模擬結果方面,研究團隊指出,各行各業中屬於人力資源、物流、財務和辦公室行政等日常職能部門人力,都是可以高度被AI取代的專業。這些領域在自動化預測中常常被忽略。
MIT 的冰山報告並提出一個稱為「認知自動化」(Cognition Automation)的白領工作定義,指出無論你身處金融、製造還是醫療產業,只要工作內容涉及可以標準化的資訊處理與流程協調,也就是「認知自動化」類工作,都已處於這座巨大冰山的範圍之內。占比愈高,被取代風險愈大。
專家建議:政府該提早防範避免產業被AI侵襲
雖然報告針對的是美國各州,且只是模擬,並不一定代表相關行業雇主會在近期採取類似的AI取代員工方案。該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專家Prasanna Balaprakash受訪《CNBC》時強調,這個研究是希望當作供決策者進行情境模擬的「數位沙盒」。像是他也參加諮詢的美國田納西州,他研究發現當地的許多產業,如核能、醫療保健、製造業和交通運輸,目前仍高度依賴人類的實體勞動,好像不需要擔心。但他仍建議應該先未雨綢繆,並且以積極擁抱科技做為解方,例如提前布局自動化、機器人,然後提升原產業人力的競爭力才是根本之道,
不過,由於台灣也有許多類似的產業與專業工作人員,有相當多可類比之處。如此看來,白領上班族要小心的是不要只會做標準化的工作,展現創意與獨特的解決問題能力,恐怕才是擺脫AI取代焦慮的最佳方式。此外,當美國地方政府已經動起來為AI取代勞工的未來舖設「安全網」,台灣與其他國家政府也可能需要及早思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