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送到心坎裡的美味故事

台灣版食通信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18-08-27

瀏覽數 13,050+

送到心坎裡的美味故事
 

本文出自前進荷蘭 小國也有大農業

日本《東北食通信》的成功,帶動了全日本各地的響應,對食育教育推波助瀾,台灣各地目前也正興起一波食通信運動,形成一股對土地、食物、生產者的溫柔革命。

你對於台灣農產品的印象是什麼呢?雲林蒜頭、燕巢芭樂、玉井芒果、宜蘭三星蔥、新社香菇,許多地方上的農特產我們都能說出個名堂,但除了「地名」加「產品」之外,對於每個產地的風貌、生產者的故事,甚至農、畜產品生長的原貌,我們真的都了解嗎?如果連每天吃的食物都不夠了解,我們又該如何守護農業?台灣各地掀起的食通信風潮,就是為了挖掘這些土地的故事而出現。

風潮吹到台灣 封面主角是農產品 

受到日本食通信創辦人高橋博之的激勵,不同團隊在台灣各地也開始了台灣版本的食通信,這些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們,前往各個鄉間,尋找懷有理想的生產者,腳踏土地、親身進入生產的第一線。2017年第一波的台灣食通信紛紛出爐,包括《中台灣食通信》、《雲林食通信》、《東台灣食通信》、《旅人食通信》等。

攤開目前已發行的幾本食通信,每一本的封面都是當期的農產品主角,裡面寫著生產者的理念與故事,有的人堅持以有機方式耕種或畜牧,縱使產量減少,也要生產出最好的產品;有的人以外公的名字命名牧場,就是為了「有一天紅了,全國的人都會記住外公的名號」;有人堅持種植著古老的作物,只為了讓珍貴的種子得以保存,而不會在人們的心中永遠消失。

這些有血有淚的故事,取代了超市裡沒有名字的商品。於是食物有了自己的靈魂,開始觸動每個消費者對於土地、對於農業的感動。

從山間到田野 蒐羅在地好故事

「超市裡沒有故事,」《東台灣食通信》的廖冠維覺得,現代人在購買食材前,多半用外表及價錢來決定是否購買,然而食通信提供的資訊與故事,將會視為多一層的購買考量,「因為更了解背後的故事,知道食材背後人的努力,將能夠喚起人們對食材的信任感。食通信不僅是一個販賣食材的媒體,更希望能夠修補這一層社會關係。」

為了蒐集到吸引人的素材,在決定刊物主題之前,團隊必須蒐集相當多的資料,並且深入產地去拜訪生產者。廖冠維說他們追著宜蘭三星的梨子、狀圍的有機番茄,甚至深入原住民的部落,去蒐集有關野菜、原生作物保種等故事,再從這些在無數行腳的過程中,找尋吸引人的議題。也因此在田野中,和農夫們建立了深厚的關係;從零開始,著手食通信的這群年輕人踏入了全新的領域。

食通信要賣的食材,必須在地、必須特別,但更重要的,必須要有故事。

食通信賣的是情感、是故事

最新一期的《雲林食通信》,為了尋找當地特有傳統作物,在雲林的二崙瓜市,找到了只有老一輩才記得的「梨仔瓜」。金黃色、薄皮的梨仔瓜,切開來雪白色有如梨子般的果肉而得名,但因為不耐運送,加上甜度與香氣,陸續被香瓜所取代,因此越來越少人種植,而消失在市面上。

這款幾乎已經銷聲匿跡的「梨仔瓜」,卻是農民廖竑亮的童年記憶。「早期,雲林老一輩稱的「香瓜」,就是這款黃橙橙的梨仔瓜,而不是現在的美濃瓜,」為了尋回童年的味覺記憶,廖竑亮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進行復種。

撰寫故事不算難 出貨更是挑戰 

不過,蒐集食材故事並不是他們面對的唯一挑戰,隨刊寄出的食材更是麻煩之處。

比如《東台灣食通信》第一期就挑戰肉類鮮貨,與花蓮縣慶錩牧場合作,共賣出100多隻老母雞。賣老母雞,可能不難;但要運送一隻老母雞,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中間過程包括要將老母雞電宰、脫毛、保冷、去頭、去內臟、真空包裝、冷凍,最後還要包裝、出貨,每一道程序都要人力、場地和時間,出貨前還遇到霸王級寒流,「差一點無法順利出貨。」種種經歷,也讓頭一次參與農牧田野實作的年輕團隊們深刻感受:食材在送上餐桌前,有多麼不容易。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四本食通信 各自耕耘場域

在台灣,目前有加入日本食通信聯盟的雜誌共有四本,分別是《中台灣食通信》、《雲林食通信》、《東台灣食通信》、《旅人食通信》,他們各自深耕特定區域,將台灣土地上豐饒的農畜漁等等產物,以動人的故事傳遞給讀者,再透過新世代的網路串聯力量,將生產者及讀者們串聯起來,成為一個個以「農產品」為主角的社群。

《東台灣食通信》的標語是「來自大山大海的生命力」,標榜自己是一本「可以讀」也「可以吃」的食材情報誌,以每3個月為一期出版,將大山、土地、烈日與海風交織孕育出的風味故事,連同生產者一生懸命培育的食材,送上消費者的餐桌。

《東台灣食通信》第一期報導了花蓮縣慶錩牧場的老母雞,賣老母雞和雞蛋;第二期則是台東縣長濱「慕樂諾斯(Mornos)部落」的刺蔥鹽,介紹生產者的故事,也連同料理食材的方式一併附上。

團隊來自各方 有社造也有農夫市集

而《中台灣食通信》背後的團隊,是在921大地震後就一直從事社區再造的里仁為美有限公司。《中台灣食通信》的標語是「每一份有能量的食物,來自心中有太陽的人。」他們認為再堅固的房子也會垮,但唯有人心的建立,可以重新站起。於是從早期投入中臺灣(苗中彰投雲嘉)的社區營造工作,到現在透過食通信來傳達力量。《中台灣食通信》第一期了報導雲林盧秀紅的草生栽培文旦柚、第二期則報導彰化青農莊登傑的稻米。

《雲林食通信》則是由長期在雲林推動三小市集的團隊發起,標語是「源自產地,第一手精神糧食」。

身處台灣最重要的農業縣,《雲林食通信》目前已出版了三期刊物,分別介紹了古坑陳政鴻的黃肉柳丁、呂世豐的玫瑰橙,以及莿桐茂盛有機農場的有機紅蘿蔔、馬鈴薯、甜菜根,接下來將報導梨仔瓜。

另外一本名稱比較特別的,是由四個社會新鮮人所創辦的《旅人食通信》,「之所以以『旅人』為名,是因為思考到現在許多年輕人前往都市求學、就業,對都市感到新鮮美好,卻忽略自己的家鄉其實有著在地人從未發現的美,」因此希望透過對農業議題的再發掘,找回對家鄉的關心。《旅人食通信》初刊號報導了雲林水林鄉的台農57號番薯。

串連消費者與農民 都市消費者居多

就像初生的幼苗,食通信正在台灣各地發揮影響力,透過口而相傳、透過一隻手拉一隻手,慢慢的將對土地的愛與關懷散播給更多關心農業、關心食物的消費者。也因為社群網路的串聯,讓讀者之間可以互相交流,有不少讀者會在食通信的社團裡分享全家一起用食材下廚的照片,或是與當期農夫互動,像是《雲林食通信》社團中就有讀者與柳丁生產者黃玉如詢問柳丁的生長條件等知識,無形之中建立起消費者與農民之間的關係。

這四本食通信目前沒有固定的售價,隨著每一期隨刊寄出的食材不同而有不同的訂價,一般而言落在500∼1,000元之間,發行量則在每期約200組上下。訂戶的部分,有70∼80%落在六都,而且光台北市就高達三成,顯示了城市人口對於鄉間土地的追尋感。

不過同時,台灣版食通信們也依靠政府單位如水保局的計畫支持,或是尋找當地農企業合作,來維持組織內的損益。可以說目前四本食通信都還在草創期摸索中,以當中最「資深」的《雲林食通信》也不過剛出版完第三期,皆沒有穩定的商業模式。只是,做為食通信的使動者們,他們的出發點很單純,平心而論,食通信不能算是個商業組織或商業行為,它更像是一種社會運動。

台灣版食通信的出現,就是希望能讓更多消費者理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更加了解食物的起源,這些故事能讓人的心境變得柔軟,願意多體貼一些、願意為農民多想一想,建立在互相認識的基礎上。期待台灣社會,將能夠擁有更包容、更守護土地的力量。

小粉絲燃起台灣版食通信 說起食通信在台灣的火種,就得從一個小粉絲開始說起。 楊燦如是一個在工程顧問公司上班的上班族,因緣際會看到日本食通信發起人高橋博之的著作《食鮮限時批:日本食通信挑戰全記錄》,一時大受感動,於是她想盡辦法聯繫上高橋博之,並主動邀請他來台灣做分享。 因為她的熱血,鼓動了台灣各地食通信的成立,大家自發性的以楊燦如為窗口,跟日本食通信聯盟做跨國的溝通,高橋博之更大力支持台灣版食通信,並帶動台日雙方的交流互動。 「政府談農業,往往談的都是糧食自給率這類比較冷硬的議題,但這種溝通不夠動人、與人民關係不夠深,」楊燦如認為,食通信是用比較溫柔的方式去講農業的重要性,與民眾產生情感上的交流。像是國土規劃法的爭議裡,農夫不從農其實是現實面的考量,在爭端不休的過程中,「對土地最好的是農民,但被傷害的也是農民。」

(文/劉子寧、林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