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新南向政策實施,讓屏科大長年深耕東南亞的教育事業更加蓬勃,尤其是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緊密的交流合作,彼此相互取經建立情比堅貞的情誼。
屏科大目前為止有800多位國際生,分別來自41個國家,包括俄羅斯、外蒙古、英國、芬蘭、捷克、及印尼、泰國、越南等國,培育出許多傑出校友,在母國任教或身兼要職,可見屏科大人才培育方面的能量。
眾多國際成果案例中,一定要談談30多年前,屏科大與退輔會到泰北推動「皇家山地計畫」,是兩國建立良好邦誼的美好起點,至今仍持續合作。屏科大與泰國締結30幾個姐妹校,也是泰國農業交流的重點學府。以此為立基,傑出校友於世界各地遍地開花,同時也引起新南向各國企業的關注,締結產學合作的橋梁。
綠色經濟新趨勢 國際碳交易實現點樹成金
屏科大長年關注永續議題更要帶進國際。氣候變遷問題加劇之際,森林系陳建璋副教授帶領團隊進入印尼,參與亞洲資產公司在印尼馬魯古省的「森林碳匯開發森林經營管理」計畫,與兩岸三地專家共同投入範圍8萬~300萬公頃的林場調查與場域評估。雖然每次深入原始森林時,皆需武裝軍隊陪同,卻也探查出當地森林的豐富資源,以及巨大的碳匯潛力。
「這片森林除林下經濟可栽種巴西蘑菇、沉香植菌等高經濟作物,本身的碳量若投入香港碳匯交易市場,利潤更是幾百萬美金起跳。」陳建璋說,這項計畫提供森林系同學寶貴的實習機會,培育綠色人才,為系上同學帶來更多就業力。
研發團隊進駐馬來西亞 傳授農業手把手技術
與馬來西亞KLK公司簽訂產學合作,參與東海岸經濟特區土地開發,屏科大團隊提供生產、加工至銷售端的服務。土木工程系主任王裕民指出,屏科大提供人才、知識,帶到馬來西亞在地進行技術轉移,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新南向政策推動的一大助力。
馬來西亞的東海岸經濟特區(ECER)占地高達6萬6千平方公里,從土地開發、作物種植、高經濟魚類養殖等,技術涵蓋農園系、水產養殖系、獸醫學系、土木系等,後端的產銷則由食品系、管理學院等團隊負責。跨領域分工更加精細,加速兩國經濟互助,亦是同學提升國際視野、實務學習的絕佳機會。
海外實習試水溫 職涯發展地圖更清晰
不只如此,學校積極鼓勵同學提出各種海外實習的申請,如106年教育部「學海築夢」及「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補助,協助13個系所與114名學生,前往海外進行1個月至半年不等的交流,透過海外實戰經驗拓展視野,更加奠定未來的就業目標。
財金國際學程的朱芸妏與伍郁婷申請到中國信託越南胡志明分行的風險管理部門,跟著職場前輩學習,培養敬業態度,對未來職涯規畫更加有目標。
社工系的張雅筑到新加坡老人社福機構(Montforcare)實習,與當地志工做敲門服務,直接面對服務對象,首度感受多元種族融合,以及多語能力的必要性未來渴望再回到當地為長照事業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