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台北交集西安

馬萱人
user

馬萱人

1996-05-15

瀏覽數 19,650+

台北交集西安
 

本文出自 1996 / 6月號雜誌 第120期遠見雜誌

(大陸)改革幅度大,(兩岸)交流就會快;交流速度快,改革幅度也就會大。如果改革與交流同步,一個改變中國的良性循環就會出現。

--高希均.「亞太世紀中的「經濟中國」」

西安,絲路首站,千年前東西貿易中心點;如今,它極可能成為海峽兩岸經濟優勢互補重鎮之一。

早期台商投資大陸,多集中於地理、人文環境類似的福建沿海與珠江三角洲等地。今日隨著特區優惠投資條件的減弱,以及土地與勞工成本的增加,台灣產業更向內移。單以西安一地為例,台商的總投資額僅低於香港及日本,在三十八個投資國家及地區中勇奪季軍(見一一二頁附表)。

跑在政策之前

冬天剛走,台灣來的「蜜雪兒」服飾專賣店,隨即踏著春天的腳步,在西安最紅的大街開張。服務業之外,也有台商投資西安地區最在行的精鑄工業。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汪應洛不禁驚嘆,台灣同胞做生意真會抓緊時機,「政策才剛開始,現在已經有台商來西安投資。」

「政策」是指,今年三月初,中共總理李鵬才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明確提出:「在「九五」(第九期五年計畫)期間,要更加重視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積極朝著縮小差距的方向努力。」

在此之前,西安遲至一九九二年才經由大陸國務院批准為「內陸開放城市」。缺乏國家政策的背書,大陸西部的居民也只能感嘆,經濟的發展為何總是比東部慢半拍。

如今,大陸中西部的末來發展總算獲得國家的決策承諾;西安交大國際貿易與金融系講師高山行為文研判,身為西北重要城市之一的西安,「其投資環境也必將得到很大的改善」。

中央政策的指導,固然是大陸發展地區經濟風向球;西安高密度聚集的高科技人才,更是吸引外資的關鍵原因之一。在大陸,西安的科技水平整體實力,公認僅次於北京及上海;以重點大學西安交大為例,平均每三天即研發一項重要科技成果。這些「精密人腦」,堪稱西安「地上之寶」。

至於「地下之寶」,大陸管理科學先趨汪應洛進一步說明,西部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像是煤炭、石油及天然氣,是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他分析台商現在的投資趨勢,應是由沿海到內地、從東部到西部的地區推移;西安位於「高新技術產業化」之樞紐 「將建設為大陸西北最大的中心」,約四十年前即由上海交大至西安交大任教的江應洛樂觀預測。

高科技人才的優勢

然而,曾是中國古代十二王朝之都的西安,畢竟受限於地理環境,末能在現代商業社會中及早脫穎而出。也是律師的高山行為文指出,「不靠海、不靠江、不靠邊(境)」的內陸位置,讓西安出口產品時運輸成本大量增加,降低市場競爭力,鐵路交通卻又緩不濟急。而咸陽國際機場至今只有一個登機門,航次稀稀落落,連帶影響當地極具潛力的旅遊業發展。

此外,縛手縛腳的水電供應,亦令投資人卻步。西安是大陸數一數二的缺水城市,去年夏天還出現了限量供水的局面。同樣嚴重的是,西安地區長期以來電力資源有限,大白天走進觀光景點小雁塔,竟也是一片漆黑;當地一位市民無奈地說,他所居住的那一區,剛好輪到星期天限電,大夥兒只好被迫從事戶外活動了。

不過,儘管西安的基礎建設尚待加強,多位參與本屆「遠見」雜誌與西安交大兩岸經貿合作學術研討會的經濟學者專家一致同意,西安為數眾多的高科技人才,將是未來發展關鍵。

兩岸人力優勢將如何「優勢互補」?台灣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研究生方先仁首先舉例,西安交大雖然三天一項科技發明,卻沒人知道。而根據中大資管所教授宋鎧與方先仁的研究,大陸擁有非常尖端的上層人才及廣大優勢的基層勞工,但仍缺乏中間的行銷人才;台灣則剛好相反,「如果雙方能互補所缺,對拓展華人及全球市場都有助益。」

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亞經濟技術研究所所長彭瑞玲也同意,大陸的科研人員缺乏商品意識,「科研成果常只是禮品,成不了商品。」她提議,台商不妨考慮將仍有市場的產品轉移至大陸。「找到有市場的產品,就會有資金;沒有市場的產品,就不會有資金。」彭瑞玲點明。

關於大陸內需市場,西安交大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金賢則由比較兩岸的貿易戰略切入分析。他發現,台灣的經濟政策,例如進口替代及出口擴張,對台灣是相當正確的,但對大陸卻不是好事;「像中國如此大的國家,不能單以外貿帶動經濟發展。」籍貫福建的陳金賢認為。

「中國擁有廣大的內陸地區,這些地區與外界聯繫較小且運輸條件較差,造就增加了內需的分額,而減小了對外貿意的分額。」陳金賢及該所研究生楊鳳林為文解釋。陳金賢特別聲明,他並非反對國際貿易,而是要提醒企業不宜過分依賴貿易;不妨多注意大陸廣闊的內需市場,也才能真正幫助產業升級。

內地的因應習題

提到地區性的經濟發展,向來積極參與台灣高雄地方事務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所長汪明生,亦深有所感。來大陸數次,他發現大陸實施改革開放十幾年來,已產生區域發展的不均衡。沿海地區發展較快,容易吸引較多的人才、資金;內地則仍靠早期打下的基礎,或是以大學為研發重鎮。「大陸的東部與西部,正像台灣的台北與高雄。」汪明生比喻。

同時擔任「高雄都會發展基金會」秘書長的汪明生,以他成長之地台北為鑑,雖然資源集中,過度發展的結果則是過度擁擠。高雄的特色則是擁有世界一流港口,卻因為政治因素,持續落後台北。提倡「地方行銷」的汪明生反問:面對下一波經濟發展,大陸內地人士是否思考過因應措施?

若想平衡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汪明生主張部分中央的工作可交由地方來做。眾所周知,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多靠彈性極高的中小企業,但他們創業初期的失敗率也頗高。如果地方政府希望吸引中小企業至當地發展,就不能任其自生自滅。

汪明生以歐美曾有多起成功案例的「企業育成中心」(Business Incubator)為範本,強調地方政府「引進雞不如引進蛋」;如果把「蛋」(指中小企業)置於地方的育成中心「孵化」,「風險較小,和在地的關連也較穩。」最重要的是,育成中心需要地方人士的主動參與和地方政府的積極配合;「多數人關心這片土地,才是關鍵。」汪明生表示。

大陸是否能從台灣經濟的發展歷程及錯誤經驗學習,將是兩岸未來進行優勢互補的契機。另一方面,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教授李非認為,台灣與大陸的經貿交流,將是化解兩岸政治僵局的潤滑劑。「如果沒有台商在大陸的巨額投資,相信李登輝訪美對兩岸的衝擊會更大。」今年初剛至台灣訪問的李非觀察。

不過,李非也明指,繼續擴大兩岸經貿交流的第一原則,是「盡量避開現在談不攏的政治話題,多談條件成熟的共同話題。」第二則是遵循優勢互補、平等協商、互利互惠的原則,李非肯定,台灣當局終於決定在今年七月開放大陸產品進口,「多少對兩岸貿易逆差有所紓解。」

可與不可之間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進一步而言,藉由兩岸產品與人力的優勢互補,更可預防雙方結構性的失業。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李誠指出,由於台灣和大陸間產業移動,部分勞工因此失業,造成兩岸間「區域的結構性失業」。在台灣缺勞工、研發人才,大陸缺專業經理人的情況下,李誡剖析,如果雙方能進行地區性人才交流,則能有效運用資源,進而抑制此一大區域的結構性失業。

長期以來,兩岸的經貿交流總是先於政治發展。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教授高希均認為,由於美方介入,兩岸關係更加複雜;又適逢今年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美國許多為了選舉的政治語言,報導至北京及台北,經常誇大走樣。」

高希均並在本次「遠見」雜誌與西安交通大學合辦的研討會中語重心長地表示,兩岸關係要突破,關鍵之一是台灣總統李登輝五月二十日的就職演說。但高希均也坦言,北京否定台灣是政治實體,相信台灣當局及絕大多數民眾無法接受。「既然北京和台北暫時不能平起平坐,何不先不談它,而多進行可以談的經貿、學術及文化的交流?」高希均期許。

王建瑄:開發教育,發展人力

海峽兩岸共同的優勢,就是人力資源。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要發展經濟,最重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錢財。大陸若要把經濟搞好,一定要開放,尤其是辦教育,更要開放。由於國家財力有限,不可能投資過多資金在教育上,這就需要民間力量。雖然大陸未能完全開放民辦大學,而在台灣創辦私立大學,也有諸多限制;但是,如果政府夠智慧,就能想出一套辦法管理私立大學。

海峽兩岸若要優勢互補,最重要的觀念就是「開放」。多一分開放就會有加速度的進步。不要老是想到一開放就會亂,中國人的智慧絕對足夠訂出管理方法。許多台灣企業家的祖先就在大陸,非常希望能有機會興學。如果大陸在這一方面有所開放,相信會有很多人願意做點事。

由小做到大

國營企業因執政者的觀念或利益而「抓大放小」,兩岸如出一轍。不過,一開始公營企業只「放小的」也好,由小的逐漸做起,最後就會做到大的。有人擔心國營企業由民間經營會出問題,但是,只要透過良好的管理方法,應該可以防弊;美國連監獄都能民營,還有什麼不能民營?

我到大陸兩次,覺得大陸處處是問題,但處處是希望。大家別再迷信公營企業才辦得好;私營企業代表人性,當然是「我」的企業才辦得好。

(馬萱人整理)

王國琦:發展經濟,人才最重要

台灣工業近幾年來有若干期發展,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人才的訓練。我們一開始也沒有足夠的人才和技術,必須和美國合作;現在,我們已可以和國外廠商競爭,更能到東南亞發展。

五年前,我們也開始和大陸合作。大陸的人才實在相當多,如果把力量結合起來,可以打破全世界紀錄。這要大家放開心懷、誠心合作;距二十一世紀只有四年,必須把握機會。

(馬萱人整理)

葉萬安:一面競爭,一面互補

九○年代初期,我開始協助經建會研擬振興經濟方案。原來的草案是以克服「當時」困難、加速產業升級為目標;但是,加速產業升級應是長期過程,需要階段性策略。若要凝聚民間力量一起突破,需要更大格局的目標。

在上述思考架構下,我提出了「將台灣建設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

這個構想最早源於七○年代初期。在當時條件下,我預測台灣經濟榮景能持續二十年,每年成長九至一○%。一九八六年,我發現台灣經濟發展過速,不可能、也不應該再有過高的成長率。此時,台港應以高素質的人力與充裕資金,引進海外技術,將勞力密集產業轉換為技術密集產業。

因此我提出三大目標:一是把台灣建設為科技型的產業發展地區;二是建設為世界貿易重鎮;三是建設為兼顧經濟與文化發展的和諧均富杜會。再過兩年,經濟部計畫將高雄加工出口區轉型為「亞太營運特區」,這概念和我的三大目標可真是不謀而合。

別為意識形態所阻

退休後,我常至大陸訪問,這讓我對兩岸未來的經濟發展,有了新的看法:如果兩岸真正做到優勢互補,不僅能提高台灣經濟發展的空間,亦能增加大陸經濟發展的動力。

台灣企業何不以台灣為基地,以文化、語言皆相同的大陸為腹地,引進國外資金和大陸合作,相信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造成兩岸雙贏;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也將更為具體。

有人覺得,台灣的亞太營運中心和上海的營運中心功能抵觸。但我認為兩者一方面可互相競爭,一方面也能優勢互補。有競爭、有互補,才有進步。台灣的亞太營運中心雖是在台灣規畫發展,但卻對兩岸經濟都有幫助;若因為意識形態而阻礙其形成,將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損失。

(馬萱人整理)

席酉民:兩岸關係像折紙

大陸和台灣就像一張紙,是分不開的。不過,如果大陸總認為台灣只有一點點大,只折給台灣一小塊地方;或是台灣覺得必須從中間畫一半,和大陸對等,都是合不起來的。政治家要懂得求同存異,尋找兩者相同之處,不同的地方則各自發展。兩岸合作的辦法很多,不要老想著「對著折」,不妨試試「斜著折」。

(馬萱人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