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新聞常見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轉戰餐飲業,例如苦蹲辦公室的工程師搖身一變成為雞排大王,或是醫生脫下手術袍開始研發菜單,這些轉行成功開創事業第二春的故事雖勵志感人,但看在財經專家的眼裡,卻成為預示台灣經濟發展受到侷限,生產力人口轉移的悲傷寓言。
財經作家狄驤在《商業周刊》發文表示,如果連蘋果手機和商品也繼續衰退下去,台灣出口代工品沒人要,工程師或醫師教授銀行主管都去賣小吃時,台灣就要從科技島變成小吃島了。
前央行總裁彭淮南曾提出,人口老化導致勞動生產力不足,以及投資不振,將成為拖垮台灣經濟的最大隱憂。針對這個說法,狄驤進一步以餐飲業為例作出說明,當低薪環境加上外資熱錢不來,逼得島內人才放棄原有的研發技術和專業技能,「餐飲小吃就像是台灣經濟垂死的最後一口氣,會是台灣百業蕭條後的最後一棒。」
一份2016年台灣餐飲業發展趨勢的研究顯示,餐飲業的數目在過去五年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從業人員數也跟著逐年增長。這樣的發展也許暫時顯示了市場的榮景,但狄驤認為,若過多人才投入餐飲業,將有可能演變為過度發展、削價競爭的一片紅海。
「台灣小吃是世界之光雖然值得我們驕傲自豪,但是投資的錢潮並不會投入到小吃業中。」狄驤指出,世界發展的趨勢已集中在AI和機器人、電動車和5G產業上。當不用支付勞健保和勞退金的機器人服務生出現,還有會自動向廠商下單備料、依照設定步驟做出滷味小吃的AI機器出現,就會終結台灣目前僅剩的勞動力和產業利基。
(圖/取自ingimage;本文轉載自2018.2.6「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