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港股改革開大門 台灣要用併購取代IPO突圍

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 解析大中華區資本市場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8-01-31

瀏覽數 10,050+

港股改革開大門 台灣要用併購取代IPO突圍
 

本文出自 2018 / 2月號雜誌 台灣海峽的綠金寶藏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投資銀行界最熱門的關注焦點,莫過於中國智慧手機大廠小米,將在何處掛牌?

以小米挑戰1000億美元(約台幣2.95兆元)目標估值的身價,將成為2014年阿里巴巴後,上市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這家超級獨角獸不僅吸引數十家中外投資銀行參與競爭承銷資格,連紐約、香港的交易所,也頻頻出招,盼吸引嬌客締親。

小米備受全球注目的IPO風向球,最新落腳地指向香港,極可能成為港交所去年底宣布實行同股不同權措施以來,第一家適用的掛牌公司。

小米IPO故事透露著是全球資本市場結構,正發生巨變。

從掛牌數來看,2017年中國滬深股市IPO數達到437家,創下歷史新高;香港全年IPO數也達174家,雙雙超越美國的160家,象徵著企業要透過資本市場籌資,不再一味往美國擠。

從募資額來看,雖然紐約證交所2017年總募資達490億美元,仍穩占龍頭,但這項紀錄,預計今年將由香港取代。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預估,2018年港股IPO集資總額可望達2000億~2500億港元,奪下全球IPO集資王的桂冠,這個現象也意味著區域資本市場的重心開始挪移。 

「香港已宣布台股死刑」

正當大中華資本市場風風火火迎戰美國,同一時間,2017年台灣上市櫃的IPO數量,卻以42家創下新低,甚至相繼發生連續三家生技公司包括中美冠科、健永與喜康,將轉往他地掛牌,或被收購而離開台灣資本市場。

讓人不禁想問,台灣資本市場究竟怎麼了?「香港已經宣判台股死刑,」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提出警語。

藍濤亞洲在兩岸三地,為中小型企業打造融資併購方案,黃齊元本身更有30多年投資銀行經驗,曾主辦多件港股、H股、台資企業股票上市、 私募股權融資與企業跨國併購項目。

他分析,去年底香港聯交所作出「同股不同權」「沒有營收的生技公司上市」等有史以來最大的顛覆性改革後,將搖身一變成為亞洲新經濟企業首選的上市目的地。大中華區資本市場將如何變化?疲軟的台灣投資環境又有哪些突圍解方?以下是他的精采解析:

中國70年代改革初期,鄧小平的政策思路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幾年大陸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不少富起來的人不僅暴富還為富不仁,這與習近平計畫2020打造一個「小康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十九大之後,中國進入一個加強監管的新時代。

這種背景下,中國IPO即使持續吸引各領域的大型企業上市,但速度與行情必然放緩。香港聯交所新出爐的政策擺脫過去保守思惟,將成為習近平經濟維穩策略下,最大的受益者。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像「同股不同權」政策,是一顆超級震撼彈,擺明是為了阿里巴巴、騰訊等新經濟企業量身打造,未來優秀的中國新創不一定非到美國上市,香港已是最佳選擇。今年螞蟻金服、陸金所與小米都可能在港股上市。

此外,香港又開放沒營收的生技股掛牌,等於判了台灣生技股死刑,因為在香港上市,不僅可吸引國際資金,還有助於連結中國市場,最近我遇到的生技股老闆,都準備去香港了。傳統、大型生產企業擠進A股、新經濟產業選擇港股,那台灣呢?

未來市場的重點在軟體服務、網路與AI,而台灣的公司多是電子硬體,除了台積電、鴻海、大立光,有什麼網路概念股、AI概念股?

相較之下,中國互聯網三大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早就投入AI應用的研發。

我建議,台灣有亞洲矽谷計畫,應該著眼「物聯網」優勢。

現在並沒有所謂物聯網產業、AI產業,卻每個行業都需要,像是百貨業要變成智慧零售,當中會用到物聯網硬體、大數據分析或AI服務等。資本市場是不是可以訂一個新準則,吸引全球「物聯網」公司來台上市?

台灣產業老化、投資不振

現在應該是台灣PE(私募股權)的黃金時代,而不是去拚IPO數量。

若把資本市場分成四個階段:嬰幼期、成長期、成熟期與衰退期,台灣不管是產業或資本市場都介於成熟與衰退期之間。要讓台灣產業重現活力,適合做PE、併購,透過橫向、縱向的產業整合,像是奇力新併購美磊就很好,台灣不需要大量的IPO,卻很需要第五名跟第四名合併,去跟第二、第三名競爭,或與國外企業合併,搶攻全球市場。

台灣IPO為何會創新低?因為今天的問題是投資不振,鴻海去廣州、威斯康辛州投資,台塑去美國投資,沒人做先期的產業投資,後面融資怎麼會好呢?

除了硬體外,台灣應該往軟體的高端服務產業發展,像是醫療照護、教育、文創、月子中心、運動領域等,這些高端服務業都還沒上市櫃,要有創投資金協助資本整合,做到「台灣腦+中國市場」,才能養出適合IPO的嬰幼期、成長期企業,兩頭使力,台灣才有機會。

今天台灣新經濟和傳統經濟連不起來,政府積極想推動新經濟,但大部分資源卻仍然在傳統企業手裡,兩邊無法接軌。

台灣企業面對產業轉型與發展,容易犯兩個謬誤,第一是把新經濟、創新認為是IT或科技界的事,事實上最重要的不是技術創新,而是商業模式創新。

第二是誤把創新視為年輕人的專利。許多老企業也很需要創新。像是智慧零售、智慧醫療和智慧製造等。這種「智慧+」的模式,重點都在傳統產業的轉型創新。台灣不缺錢,缺的是培養新經濟的生態體系,對症下藥,才有機會藥到病除。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