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講人情味的文化裡,打通人脈、建立關係、不看人面也要看佛面,是心照不宣的第一潛在規則。法律規章只供參考,到了節骨眼上就「視情況」而定,而情況,就是「人」,他的態度如何?地位如何?和我的交情如何?如果交情還不夠,值不值得投資這份交情?以後也許用得著。
反之,一個講法治、制度和規範的文化,人與人的關係自然是趨於疏遠的。熱絡或冷漠與否,只取決於個人天性。在這種文化環境下比較能夠「做自己」,不用看別人的臉色,因為關係親疏影響不大,既不阻擋也不拓寬財路。法律維護公平,禮貌或和善的態度且看個人的家教和心情而定。生活在這種地方,一定要學會「酷」和「孤獨」的藝術,否則混不下去。
在「人情味」的社會文化中,討價還價是搭建關係的橋梁。小時候跟著外婆或媽媽上街買菜購物,外婆或媽媽看上了什麼東西,拿在手上把玩片刻,總先露出「不太滿意」的表情,問了價錢一定是,「這麼貴!這東西哪兒值這個價位了?」如果小孩子在一旁吵著要,大人的講價籌碼就沒了,一會兒走在路上肯定被機會教育一番,「下回大人講價的當兒妳別吵,無所謂、可有可無一點,店家才會大方給咱們降價……」
再來就是店家的台詞了,讓我摘錄一段莫言小說裡的對白──「中國東北大冷天的路上,羊皮襖子販子兜售吆喝著,……這樣的皮襖披上身,爬冰臥雪不覺……,只要十塊錢,跟白撿的有什麼區別?張大叔,穿上試試,哎呦我的親娘舅,這皮襖簡直是裁縫比量著您的身材做的,添一寸則長,減一寸則短……。八塊?八塊不行,不是看在老街坊的面上,十五塊我也不賣。啥?您就出八塊?大叔,讓我說句什麼好呢?去年秋天我還抽了您兩鍋子的旱煙,欠著您的人情呢!欠情不還,飲食不安。得了吧,九塊錢,賠本大甩賣……。啥?就八塊?八塊五吧!我讓讓,您長長,誰讓您大我一輩呢?換了別人,我一個大耳刮子把他搧到河裡去。就八塊?嗨,碰上您這樣的硬角色,天王老子也沒脾氣,我又有啥脾氣呢?八塊就八塊吧,張老漢,這次你可欠下我的情了……」賣個東西沾親帶故的,嘴上功夫全在這裡了。
我年輕時第一次到美國去玩,住在美國的親友帶我去逛街,到了購物商場,我拿出跟外婆、媽媽學來的講價伎倆,搓捏著一件(覺得美極了的)上衣,(故作挑剔樣地)指著標價問店員,「這什麼料子啊?怎麼這麼貴!」美國親友馬上用中文糾正我,「別說這種話,在這兒,一、酷一點,喜歡就買,不喜歡就走人。二、要擺出一副再貴我也不在乎的態度,人家才會尊敬你。」
在這種文化環境裡,沒有「花錢的就是老大」的邏輯。也不能說他們不懂服務,只是他們的服務不是鞠躬哈腰、一表三千里、欠情還情……的那種,而是一分錢一分貨,還有品質保證的售後服務。
我初來德國之際,跟著準婆婆上街購物,納悶兒極了,看她進店「日安」、離店「再見」的,如果看上了什麼貨品,仍是一味的誇讚,喜歡了就按標價付錢,從沒講過價,而且邊付錢邊誇店家推薦好、包裝好、紙袋好。她的誇讚不是討好,而是表達自身的優雅、識貨。我注意到,德國店員即使不拍馬逢迎、前呼後擁的,但那個尊敬眼神和恭候態度,像受過專業訓練的家臣伺候女王似的,跟中國式的「白撿的」、「親娘舅」、「欠人情」……截然不同。當然,家臣跟女王的級別清楚,不攀親不帶故,就算「見面三分情」,但最多就是三分,多了免談。
德國最大的移民族群就是土耳其人。土耳其外勞從六〇年代移入,至今他們的諸多社會舉止仍被德國人詬病,其中之一,就是家族裙帶關係牽扯特別大。前兩天我買完菜正要開車回家,一個女人過來敲敲我的車門,我搖下車窗,她一臉堆笑,問我是不是庫恩太太,「您還記得我嗎?」一口土耳其腔的德文,她說:「我還記得您家的兩位少爺呢,好可愛呦!長大了吧?我是以前市中心『阿里巴巴土耳其削肉店』的老闆娘啊,對對對,後來我們收攤不做了,那個店面現在是個Pizza 店。我記得您最喜歡吃我們店裡的土耳其烤茄子了,配上松子烤飯,您每次光顧都點那個菜的……。您記得我女兒吧?對對,那個時候十來歲就在店裡幫忙了,很害羞的,可是手腳還算俐落,她呀,要結婚了。」
「哎呀,我真高興又遇上了您啊!我是您的粉絲呢,您每次上報紙我都仔仔細細地讀哦……,蛤?為什麼叫住您呀?不就是好久沒看到您,這會兒忽然在超市見著特別開心嗎?想說,有點小事想請您幫忙……。我女兒的未婚夫啊,人很老實,在德國出生、長大的土耳其人,德文比我這個老太婆講的當然好多了,學的是油壓機械操作。我呀,就想請您丈夫公司給他安插個職位。我知道您人好,幫我跟公司裡說兩句,我保證為您做土耳其『蘇丹級』的烤茄子配松子烤米飯給您送來。拜託拜託,我女兒的幸福就靠您了……」她鞠躬再鞠躬,把我連忙搖手說的話:「我幫不上忙的,請您的準女婿一切按照規矩投履歷應徵吧!」全被她的熱絡緊握雙手擁抱、潮水般的讚美懇求言詞給蓋了過去。
隔天早上我們夫妻倆剛遛完狗回家,老大跟我說:「媽媽,剛才有個女士送來兩大盤食物,我問她是誰,她說:『哎呦,寶貝少爺你長得這麼高大英俊瀟灑啦!這菜是送給你們一家人吃的,我跟妳媽講好的,她都知道。問候你媽媽啊!請她看在茄子的情分上,一定要高抬貴手啊!』」
我跟安德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了一遍,愈講他臉色愈不悅。這茄子,看起來還真是「蘇丹級」的美味,是吃還是不吃呢?倒掉也不對吧?原封不動地還給人家?我連她家在哪兒都不知道,去哪兒還呢?那……就吃了吧。
吃人家的嘴軟,這份情還真是欠定了,不過,「對阿拉真主發誓,我從沒吃過這麼美味的土耳其烤茄子!」吃完了豈止嘴軟,心也給她收買了。
安德烈卻連連怪罪,說我沒事在路上跟陌生人搭訕幹嘛?明兒把人家烤盤洗乾淨,去她的舊店面打聽打聽如何把盤子還了,付錢謝謝她,跟她講清楚我們公司不以這種方式用人的。
哎,兩種文化各有邏輯,卻永遠雞同鴨講……
話說,今天我幾經打聽,終於找到了那位用「烤茄子」來「賄賂」我的土耳其女士的家了。她老店面的人跟我說,以前「阿里巴巴削肉店」老闆一家人,就住在「狐狸大藥局」的樓上。我拎了烤盤,準備了一束小花和30塊歐元,去狐狸大藥局旁邊的公寓大門口按電鈴。
公寓的電鈴上只有各戶人家的姓氏,由於不知道她姓什麼,就按了那個看起來最不像德國姓氏(勾拉比‧ 薩瑪希)的電鈴,門「嗶」一聲地打開了。我猶疑地爬了三層樓,她穿著家居服,把頭探出門縫看望,一見是我,笑容從左耳根子拉開至右耳根子,大大打開了門,拉了我的手進去,一定要我參觀她狹小的廳室,還一定要為我泡土耳其濃咖啡喝。
我跟她說:「妳的烤茄子和松子烤飯真的是『蘇丹級』的美味。但是,妳拜託我為女婿安插職位的事,奇怪,我托丈夫務必親自去人事部查查他的應徵履歷表,可是找了半天,卻沒找到。」她嘆口氣說:「沒關係,給妳送茄子的第二天一早,女婿就收到你們公司的回絕通知了。」
「啊……,真抱歉沒幫上忙……」
「算了,沒關係,叫他繼續去別家公司試試吧……。哎呀,我太高興妳來找我了。以後,妳若喜歡吃任何土耳其菜餚,跟我講一聲,我喜歡做,不怕麻煩,就給妳做了送去。告訴妳,我呀,這兩天把YouTube裡妳的歌唱影片全看過了。」30 塊歐元她怎麼都不肯收下,花束倒是收下了。她把我拉到廚房,用不太靈光的土耳其腔德文,手舞足蹈地教我怎麼做烤茄子。我答應她,今晚就試,若做得成功,一定把照片傳來給她看。結果,超級成功,而且爽口無比!
本文節錄自:《我的森林廚房:莊祖欣無國界料理冒險指南》一書,莊祖欣著,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