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去年底就有一篇文章在大陸引發熱絡討論。文中指出蘋果每賣出一台iPhone,就獨得58.5%利潤,原物料供應商占21.9%,螢幕與電子元件等供應商分得4.7%,而大陸數萬計的工廠員工,只能分到1.8%。至於台灣代工大廠如鴻海,毛利也是個位數。
有大陸專家把iPhone 4S拆解,計算所有成本只要1150人民幣,但售價約4000~5000人民幣,因此下結論:蘋果好大的胃口,簡直是暴利。
文章引發迴響:一是,蘋果會不會分太多了?若沒有這些廉價代工廠裡的辛苦勞工,能創造今天的王國嗎?會出現血汗工廠嗎?另一個反思是,代工廠與勞工分到這麼低的利潤,是因為代工廠為了爭訂單,自己砍自己的結果。
但無論是否蘋果賺太多了,或是誰才是造成血汗工廠的原兇,最後無法避開的結論是,唯有創新才能創造最大利潤。若沒有蘋果研發出整合的科技應用,世人也無法享受這些產品帶來的生活革命。
大陸不再是製造業的天堂
當第一個台裔美國人林書豪在NBA發光發熱、攻占美國電視時段時,根據台灣中央社報導,美國時間2月21日晚上,也有多家美國電視台報導深入富士康生產線現場。報導分析,這些員工換算成時薪是1.78美元,每天重複做單調乏味的工作,例如一位女工負責把鋁片銼成蘋果標誌,每趟輪班約做6000次,每個月坐兩小時汽車回家探望父母與小孩一次。
前年有十多位鴻海員工陸續跳樓自殺。去年,大陸環保團體質疑台商為主的蘋果供應大廠,以污染環境及犧牲居民健康為代價,為蘋果生產各項科技產品。再到此刻的血汗工廠風波,在在說明大陸已經不再是製造業的天堂了。
本期封面報導大陸製造業已進入「三荒兩高九把刀」的困局。三荒,指的是缺工荒、錢荒和電荒;兩高,指的是稅費高、成本高。九把刀,則是前面的五大難題,再加上水荒、訂單荒、通路荒與信心荒。
大陸的媒體也紛紛報導,服務業正要啟動新中國。以前大陸市面上出現的暢銷書是買房、投資地產,現在則是如何做好服務、什麼是服務等。這何嘗不是台灣的趨勢。只是大陸有大市場,台灣服務業則走向高品質與國際。
到底台商如何轉型做品牌、搶內需、供服務,本期封面故事由副主編兼創新工作室主任邱莉燕與資深撰述范榮靖,走遍大陸各省市,從深圳到重慶,提供精彩報導。
本期駐美特派張德齡取地利之便,獨家在林書豪生長地加州灣區,訪問到認識林書豪十年的啟蒙牧師、他的教友、高中隊友等,分享林書豪的成長故事與價值觀的養成過程。
同時日本311大地震也屆滿一年。一年來災區復原的如何?台灣人在災區做了哪些努力?副主編黃漢華與攝影召集人陳宗怡深入災區,直達核災管制區,帶回獨家深入報導。
另一個重點專題當然是宣示要「富民」的陳冲新內閣整體深入介紹。從教育部長蔣偉寧到青輔會主委陳以真,再到放棄高薪的政務委員張善政,他們將如何引導施政?本期有深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