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旅加大陸人士來台兩次,問他對台灣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台灣的農民好有錢,兩部林肯轎車,兩家企業,還有漂亮的秘書小姐……」
「我看到朱高正指著同座的國民黨官員,說話很激烈,官員還是笑咪咪的……」
「不過,人們好像並沒有透過教育改造自己,文化還是很低俗……」
他對台灣的批評,一如許多外來訪客的觀察:經濟成長快速,其他成長緩慢;物質所得倍增,精神資源倍減;教育提升,教養卻下降。
一九六三年,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只有一七八美元,一九九三年,提高為一0五六六元;三十年的光陰,六十倍的所得。這種所得使李登輝總統在尼加拉瓜,可以送上「免還一千七百萬美金貸款」的大禮,贏回外交尊嚴,
台灣教育水準之高,在亞洲僅次於日本,國民義務教育就學率達九九.九%;最近每年都有約一萬五千人報考國內研究所,其中博士班平均是二人錄取一人;「中正大學一個教職,有數百個碩士和博士申請。」連教育部長郭為藩都很自豪。
社會品管出問題
然而,富裕並沒有帶給台灣人民更多的生命保障,和更好的生存品質。
這一年來,我們的火燒事件已經上萬;近幾年來,因意外事故死亡的人數超過「八二三砲戰」的陣亡人數,更不論近日的千島湖船難、名古屋空難和陽明山車難。
最近一期的Newsweek雜誌,在評估亞洲生活素質最壞的城市時,八項指標中台北有二項上榜。一是道路堵塞最嚴重,居第三名,比曼谷的交通還差;一是謀殺率最高,居第二位,僅次於馬尼拉。
主計處公布的國人「時間運用調查」,更呈現我們是個「玩樂的社會」。一般人每天花二小時十一分看電視,卻只花二十五分鐘看書報雜誌;每天有九萬人玩至深夜不歸,放假日更高達三十三萬人。
當高所得、高消費、高教育的激情,碰上低品質、低文化、低教養的無奈時,「造就了一批外表成功,而內心不快樂的人。」一位社會觀察者剖析。
免於毀滅
「成功而不快樂」的弔詭,正困惑著尚能自省的人們。
歸因於社會價值觀混亂?歸罪於政治不清明?還是歸溯於富裕得太倉促?「物必自腐,而後蟲生」,最後的矛頭總是指向教育,或者更確切的是教養。
「台灣變化快速又激烈下,常常民主有餘,協調不足。」柏克萊加大校長田長霖指出,台灣教育長期競逐知識,而忽略協調。
「真正的公民,要懂得批判性思考,懂得如何與人合作。」李雅卿組織「毛毛蟲實驗學苑」,是要讓自己的孩子不再成為「教育受難者」。
「升學競爭,只管教人要贏,不顧其他。」誠品書店負責人吳清友,盡心用書店與書推廣人文關懷。
台灣社會需要教育改革和重建教養的急切,不禁使人想起印度聖哲甘地的話。
甘地曾經說過,有七樣東西可以毀滅人類(一)沒有道德觀的政治;(二)沒有責任感的享樂;(三)不勞而獲的財富;(四)沒有是非觀的知識;(五)不道德的生意;(六)沒有人性的科學;(八)沒有犧牲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