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國打工度假回來,一時半刻無法適應台灣的職場,工作辛苦、壓力極大,薪水卻是不高,顧不了生活品質,也存不了錢,懷疑這樣工作下去有什麼意義?其實,你不必這麼委屈……
同樣是工程師,同樣是到澳洲打工度假兩年,同樣是賺一百萬回台灣,一個人無法接受台灣低薪的現實,一直心有未甘,待業半年還在猶豫下一步要怎麼走;另一個人認清現實,不被薪資綁住,務實地布局,五年後薪水翻了一倍以上。
一樣的起點,不一樣的終點,這樣的情形不會只發生在三十歲,往後的人生將會再多次碰到,如何不斷創造「第二次曲線」,拉出下一個高峰,將決定你是贏家或是魯蛇。
打工度假後,無法適應台灣低薪的現實
三年前,Brian退伍後,在一家大廠做了兩年品保工程師,月薪四萬三。
私立科大畢業,Brian的際遇很幸運,同學都很羨慕他的薪水,但是他不滿意,覺得房價一直飆,物價一直漲,四萬三根本無法讓他過一個有品質的生活,毅然決然離職,到澳洲打工度假兩年。
一如所願,Brian帶著一百萬元的存款回台灣,可是時隔兩年,台灣的就業市場不景氣,工作難找,依他的學經歷,找到的工作都不到三萬五,在澳洲領慣六至八萬月薪的Brian無法接受。
待業半年,Brian心有不甘,想趁著還有一年多才滿三十歲,再回到澳洲打工度假,多賺一點錢,可是父母有不同意見,認為Brian好高騖遠,都是打工度假把他對薪水的胃口養大了,無法適應台灣的現實面,養成眼高手低,拿不了低薪。
父母問:「別人可以領三萬五過日子,你為什麼不行?」
Brian答:「可是,現在連三萬五的工作都不好找啊!」
父母說:「都是你要去澳洲打工度假,把一個好好的工作弄丟了!」
Brian回:「可是我賺回一百萬啊!在台灣哪能存得到這個錢?」
父母與Brian陷人無限迴圈的爭吵裡,而Brian看著日曆一頁一頁撕去,三十大關一日一日逼近,不能再回去澳洲打工度假,心裡焦躁不安,整個人完全迷失,不知道自己是要快快去澳洲打工度假再撈一年的錢,還是留在台灣找一份三四萬的工作,就這樣過一生?
打工度假後,不能接受工作與生活無法平衡
「去打工度假回來的人,找工作都要找很久,」一位二十八歲的上班族談起他的同學朋友,在打工度假回來之後,求職心態出現明顯變化,他說:「即使找到了,也要適應好長一段時間,要換過幾個工作才能安定下來。」
除了薪資的落差大之外,Brian也羨慕澳洲的工作與生活,覺得那才是人生!下工之後,和朋友坐在長廊,望著無際的草原,和風徐徐吹來,喝幾口啤酒,東南西北地聊起來,身心放鬆,好不愜意!大家做的都是勞力工作,不需用大腦,步調緩慢,雖然身體勞累,可是單純的動作卻充滿「療癒」!
回到台灣,工時長、壓力大,整天八小時看來看去都是機器與儀器,身心緊繃,雖然廠區也提供健身設備或游泳池,Brian卻覺得人工而虛假,只能鑽回宿舍,宅在房間裡滑手機或打怪。
「當我知道什麼是美好生活之後,很難再回到這種機器人生。」
Brian的人生,從澳洲回來之後完全卡住,像壞掉的電影從此定格,沒法往前看,只能倒帶往回看,看的都是舊畫面。
懷抱夢想,做自己愛的工作
對照於Brian的不適應,Sean完全是另一個典型,在去澳洲打工度假之前,他在大廠擔任製程工程師,薪資四萬八,去澳洲兩年,除了賺到第一桶金,也想清楚了自己的志向,他希望寫作可以讓他賺到薪水及快樂。
回到台灣,由於缺乏相關背景,Sean先從薪水微薄的出版社切入,用盡辦法自我推薦,終於爭取到一個出版社編輯的職位,薪水二萬三。清大理工碩士的Sean這時已經三十一歲,卻滿懷感激地接下工作,認真勤奮地做,閒暇時則從事創作。做滿一年之後,轉戰網路經營社群,由於表現優異,薪水從二萬八加到三萬八。
一樣地,滿一年之後,Sean再跳至新聞網站,做新聞編輯,薪水調至四萬。最後換到目前這個工作,一家農場網站的主編,憑點擊數領獎金,每個月薪水加獎金至少領到五萬元,多的時候還領過八萬元。
屈指一算,五年過去,從二萬三起,現在薪資增加一倍,甚至兩倍,遠超過剛回國時的想像,Sean心滿意足,做的是喜歡的工作,薪水比擔任製程工程師還高,讓他充分體認到:「夢想,原來也可以餵飽肚子!」
澳洲只是過站,不是終點
不過,同學朋友最好奇的,仍是Sean當初怎麼捨得放棄薪資近五萬的大廠工程師工作,遠赴澳洲打工度假;回台後不回舊職,而屈就二萬三的小編輯工作?
一個人在北部工作與生活,Sean的吃住負擔沈重,可是Sean認為年輕吃苦是必經的歷程,才會去澳洲當殺牛的屠夫,而異國的文化震撼讓他明白,人生目的是追求快樂滿足,因此一定要做會開心的工作。
至於薪資,Sean認為起薪低只是一時,勤懇努力並拿得出成績,薪資不會低一輩子。而且他深信,工作是越換越好、越待越呆,一定要有策略與布局,藉由跳槽才能不斷往上調薪,從低薪困境中跳出來。
「澳洲,只是我人生中的一段岔路,風景再美,還是要走回原來的路。」
Sean說,他從未留戀澳洲的高薪,「殺牛不是我這一輩子的志業,賺再多都不是我的終點。」
在澳洲,Sean只是過客,無法展現才華與價值,於是他轉換跑道、降低薪水,做盡一切改變,不斷突破、不斷成長,追求生涯的第三次曲線,再創第三次高峰,一步一步奔向夢想,得到的回報是脫離低薪,擁抱更大的舞台。
做你沒做過的事,叫做成長!做你不敢做的事,叫做突破!做你不願意做的事,叫做改變!回到台灣之後,Brian與Sean命運不同,原因就在這三種個性不同。
本文節錄自:《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一書,洪雪珍著,時報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