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出版第一本書就走紅國際學界的社會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後冷戰時期的成名作「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中預言,人類歷史最後將終結於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反諷的是,三年後福山卻從世界經濟文化的變遷,看到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的危機。
福山一九九五年出版的「信任--社會美德與繁榮創造」(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是從文化的角度,闡述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模式。根據他研究,社會團體互信的程度,就決定經濟發展的規模與模式。
他舉證,美國、日本、德國三個經濟大國,因有高度互信、群體導向的文化傳承,所以能發展出現代化管理體制、競爭力強的大企業,並擁有豐厚的社會性資本。相反地,亞洲的華人社會(包括台灣、大陸)以及歐洲的法國、義大利,因對家族的信任不能擴及社會群體,經濟規模以家族經營、競爭力較弱的中小企業為發展主軸。
另一方面,福山也提出警訊,雖有高度互信的社會基礎,美國在企業減肥運動、資訊浪潮大軍壓境下,社會互信的文化傳統已漸瓦解,這不僅影響美國經濟發展,並造成家庭崩解、犯罪上升等社會危機。互信基礎的潰堤,更危及到人類歷史的終結點--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人類社會若要再發展,定要走向互信互賴的趨勢。
數位終結信任?
福山所陳述的政經觀點,仍屬於「原子時代」的問題。在位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媒體實驗室裡,福山道德意味濃厚的諄諄警語,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焦慮,與他們無關。在尼葛洛龐帝身處的數位世界中,原子時代的經濟活動與政治體制都將會改觀。
一九六0年代,個人電腦初始勃興,有「數位革命傳教士」之喻的尼葛洛龐帝就已先一步專注研究人和電腦之問的溝通介面。在他暢銷的「數位革命」(Being Digital)一書中揭示,受時間空間制約的原子時代即將走入歷史,不為時空所囿的數位時代已銳勢難當。他致力宣揚電腦應該能夠認識使用者,懂得他的語言、需求、表情以及肢體語言,變得更貼心,更有人性。
數位世界沒有國界的藩籬,未來人類可以用袖扣和耳環,透過人造衛星,和世界各地的人溝通。大眾傳播媒介的定義也將改寫,變為傳送和接收個人資訊、娛樂的系統。位元時代的學校,則更像博物館和遊樂場,世界各地的兒童能無時空、無語言障礙地相互交流。不同於原子時代,後資訊社會不需過分依賴體,而是極端個人的世界。
二十年後吧!當你注視窗外,所見到的可能是距離五千英里和六個時區之外的景象;當你一邊欣賞某作者的作品時,作者可能一邊和你直接對話。而那時整個工作形態將會改變,大部分員工的老闆就是自己。經由電腦網路相互連結,各電子社群的價值觀,將凌駕於國家價值觀之上。種族、文化間的差異將縮小,代之而起的是世代間對於應用資訊的科技代溝。
從原子時代到位元時代,人類各種價值觀將經歷劃時代大翻轉。而從群體到個人的趨勢,似乎也無可避免。數位革命會不會終結福山再三宣揚的信任?兩位不同「時代」的作者,或許可以互迭電子郵件彼此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