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西方社會定義中的第一屆「戰後嬰兒潮」,步入五十歲。
在台灣,光復前後出生的嬰兒,也陸續抵達人生中點。
面對肯定比上一代長久的生理年齡,現今台灣中生代的心理生涯,卻有著不確定的界限;童年逐漸縮短,中年提早來臨,見證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夜之後,還有不可知的、彷彿永無止境的老年……。
「不可否認,每一個年代對生涯階段都有新的定義,」年過四十的台大大氣系教授林和說,他則覺得自己永遠是躲在潛望鏡下看世界的「小孩」。
也正因為生涯無界,所以契機無限。「今天在台灣受教育的中年人,成長經驗和上一代不盡相同,沒有可以模仿的對象,」五十出頭的政大新聞系教授陳世敏認為,因此台灣現在的中生代,反而可以自創格局。
儘管這群自創格局的「新中年人」代表,家庭背景、經濟水平、身心狀況互異,「中年」卻不再只有危機。他們已年過四十,或再學習、或重塑角色、或結合工作與生活、或歸零再出發。無論是多為別人想或多為自己想,「中年」這兩個字,在他們手中逐漸化為「第二成年」。
也許他們還稱不上「嬰兒「潮」」,肯定的是,這群不惑之人的第二個春天,絕不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