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台灣各大學也與東南亞交流、參訪,且積極招生。台灣有哪些優勢,吸引新南向國家學生?或許可從首份「新南向學術成績單」中一窺究竟。
這兩年,「新南向」是整個台灣教育界最火的關鍵字之一。
政府主力推動新南向計畫,帶動各大學紛紛前往新南向各國學術交流、參訪設展,並且積極招生,其中台大更計畫到泰國設立分校。
另外,近年來台灣各大學也紛紛在校內成立東南亞中心、新南向辦公室,由專人負責相關交流與招生事務。
台灣、東協學術密切合作
雖然從政府到學校都動作頻頻,但在多數國人心裡,總不免冒出一個疑問:「新南向國家的學生,到底為什麼要來台灣讀書?」
說到底,台灣並不是傳統認知上的教育輸出大國。
以學術研究成果來看,新南向國家學生要留學,首選當然是歐美等學術強國的大學,退而求其次,日韓港星等國家的學校,在東亞也是執牛耳,尤其新加坡距離東協國家又近,怎麼看都是比台灣更適合東協國家學生的留學地點。
如果以給留學生的獎學金補助來看,除了上述各國,一海之隔的大陸更是資源龐大,在政策支持下,撒錢力道毫不手軟。以台灣各大學有限的教育經費,根本無法相比擬。
比學術,輸歐美日韓港星;比財力、資源,輸大陸,台灣喊著要新南向,但新南向國家學生為何非要來台灣?
為了釐清這個問題,《遠見》與世界知名學術資料庫Scopus合作,首度公布台灣第一份《國內各大學新南向學術成績單》,透過SciVal研究評估分析系統,交叉比對台灣與新南向18國家的學術交流狀況,找出台灣各大學,和哪些國家在哪些領域表現最好,進而給予台灣高教新南向政策一個更明確的參考基準。
尤其在與台灣經貿關係最密切的東協六國(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新加坡)與印度,到底台灣與他們在學術合作上,具有密切關係與優勢地位?
看見台灣高教與新南向重點國家的合作現狀,才能找出台灣發展「學術新南向」真正有效的賣點和重點。
《遠見》與Scopus針對「論文產出」「領域權重影響力指數(FWCI)」「發表高影響力期刊(被收錄在世界前10%期刊百分比)」,這三個國際上用來評比一所大學學術表現最常使用指標,檢索在不同國家,表現最好的台灣五所學校,以及在哪些領域上,和當地合作研究成果特別傑出。
醫學、工程、物理天文出色
結果發現,有別於傳統對東協國家的農業、傳產等印象,或認知中台灣國際能見度最高的電腦科學等領域。
台灣與東協國家反而是在「醫學」「工程」「物理天文」三領域合作最密切、國際學術成果也表現最強。
為什麼有這樣和一般人想像中可能不太一樣的結果?
負責此次資料分析的Scopus母公司Elsevier亞太區學術公關副總裁安德斯‧卡爾森(Anders Karlsson)表示,前兩項,其實正是台灣對於東協國家學生最強的學術優勢特色:知識型服務業轉型、學術與實用結合。
「醫學」反應出東協國家正努力想把國內的經濟模式,升級為更「知識型導向」的服務業,而台灣此一方面正具有經驗上的競爭優勢,剛好可以成為東協國家本身需求,以及歐美高端學術的連結點。
「工程」則是反應在東協國家近年經濟成長,當產業從傳統農業轉型製造、通訊、科技業的過程時,各種工程專業人才需求強勁,進而帶動東協國家學生向海外求學。
「更重要的,台灣許多教育單位的領導者,同時兼具國際背景和產業經驗,」卡爾森指出,有具國際觀的教育人才,才能連結起更多的跨國學術合作與產業交流。
至於物理天文表現強勢,專門研究「台灣與新南向國家重點大學間學術合作策略」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圖書館副研究員邵婉卿表示,仔細觀察物理天文類的論文作者人數,常會多達上百甚至上千人,這類研究計畫,例如天文觀測等,往往是跨全球各大學學者和實驗室共同合作的超大型專案,「台灣許多專家學者也是這些大型頂尖計畫一員,就算只占研究中一小部分,但也表示台灣研究能量是國際認可、不可或缺的一塊。」
從台灣各校來看,台灣學術上排名第一的台灣大學,在各國各領域上幾乎都是排名一、二,尤其在物理天文、醫學、生化、工程、農業表現特別卓越。
而有別於台灣大眾印象中的傳統名校,中央大學和長庚大學則在此份榜單中異軍突起,表現傑出。
依照論文產出量與論文的國際水準表現,長庚大學在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六國中,都進入前五強,在醫學領域更是非一即二。
中央大學則是在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等五國都排名前五,尤其在物理天文和工程領域,更在多國排名前三。
綜合類別第一:台灣大學
串起求學到求職的一條龍
「如果台灣能幫(東協國家)留學生串起求學到求職的一條龍,就能放大來台的吸引力,」台灣大學東南亞中心主任陳文章表示,台大曾和東協國家留學生做問卷,他們在思考留學選項時,一定會問三個問題:「入學許可何時公布?有沒有獎學金或學雜費減免優惠?」「有沒有全英文學程?」「有沒有就業和實習機會?」
而最後一點,就是台灣最有機會競爭、甚至勝過日韓星馬中的地方。
台大相比東南亞地區大學,研究水平還是比當地更優秀;而東南亞有有需多華僑,例如馬來西亞華僑人口就高達750萬,他們還是希望小孩接受華文教育;另外,台商在東南亞人數龐大,在當地投資,也會需要有能在地化與懂台灣的人才。
這也是為什麼台大已經預計明年將針對新南向國家,開設生物技術、土木工程、氣候天氣災害等高階人才專班等,以及針對當地高中生舉辦包括商管、工程、醫藥、農業、教育等領域的「夏日學校」,更與亞洲大洋洲工學院聯盟(Asia-Oceania Top University League on Engineering, AOTULE)簽屬學術交流合約,與東南亞56所姊妹校進行高等教育布點及積極交流,「把學術研究和未來就業連結在一起,對東協國家學生來說,台灣才會變成一個有明確吸引力的求學地點。」
醫學類別第一:長庚大學
做東協學生最高CP值選擇
「台灣新南向一定得創造讓人有非得來學習的理由,」長庚大學副校長陳君侃說,學校必須集中資源,做出獨一無二的特色。
長庚已決定,從「世界級研究中心」和「國際級教師」兩大方向著手。
例如長庚大學的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是東南亞等大華人地區唯一能提供360度全方位不同角度治療之質子設備,目前要做相關研究,東南亞各國,甚至中國,都非得來長庚。
另外,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發起的全球性大型癌症研究計畫「美國癌症登月計畫」,邀請全球8國15個研究中心參與,台灣只有長庚和中研院獲邀,「這就是透過研究實力,讓長庚變成國際品牌。」
另外,長庚還挖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世界級可靠度研究權威陳始明,成立「可靠度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當長庚直接把幫新加坡做可靠度工程師認證學程的主席挖走,新加坡政府馬上主動要求要送學生到長庚。
「台灣要轉型成教育輸出國,就必須做『東南亞甚至東亞CP值最高』的留學選擇」,陳君侃強調,台灣學費普遍只要歐美名校1/3~1/4,又有國際一流學術能量,品質好又划算,大家就會想來。
工程類別第一:中央大學
複製台灣經驗 助東協轉型
「農林魚牧都非中央的強項,但從國家經濟的發展軌跡,我們還是看到了可做的重點:地球科學和永續環境,」中央大學研究發展處副研發長陳昇暉說,這可以從兩個match來看。
一是環境的match,隨著產業發展、環境變遷,東協國家也同樣面臨氣候和國土等問題,但是當地缺乏相關研究,就連當地政府也無能為力,而中央在遙測領域發展多年,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更是世界頂尖,自然占有極佳位置。
「更重要的,台灣的國土環境和東南亞類似,颱風、河川、地形、植被都有相符之處,借鏡台灣更match,」陳昇暉說。
二是經濟轉型的match,台灣從農業社會、加工出口區、工業化一路走來,經濟成長軌跡正是現在東協許多國家要走的路線。
這個轉型過程中,不管是農業加工、化工、工程、電子產業、電機、半導體等等,都需要人才,「台灣這方面研究豐富,又剛走過,在地緣上更勝日韓港星或歐美,非常match。」
「和東協學術合作,可以用幫人家一把的想法,」陳昇暉說,以前台灣想和歐美交流、送人去留學,就是希望當地更高水準的學術環境可以拉抬台灣;今天,台灣剛好可以扮演東協國家這樣的「提升幫助者」。
在這過程中,如果當初來台的學生回國表現傑出,一定也會吸引更多當地年輕人學子來台,「就會變成一個雙贏循環,新南向才不會變成一時的政策或口號。」
資料來源:
SciVal 2017年11月
資料來源背景說明:
Elsevier的SciVal研究評估分析系統則是採用Scopus資料,SciVal涵蓋全球220個國家與8500個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旨在協助決策者根據實證資料,了解機構之研究發展重點領域、獲取研發經費及有效分配、尋求適當的產業合作夥伴及國際合作對象及評估研發績效。Scopus為全球最大的摘要與引文資料庫,提供豐富的同儕審查文獻和智慧功能,可方便追蹤、分析及視覺化呈現研究成果。Scopus可提供全球研究成果最全面的整體總覽,範疇涵蓋科學、科技、醫學、社會科學以及藝術與人文等領域。Scopus和SciVal為泰晤士、QS、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機構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