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藉由動力策略,減少員工自我耗損與違反道德行事傾向的關連。管理者如果表示遵守道德很重要,員工不會允許自我耗損左右他們。這個推理似乎表示,如果管理者想要員工戰勝自我耗損,他們必須「做點事」。但是根據自我控制運用的本質,有時候管理者最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運用自我控制就像使用肌肉一樣:做越多,越容易疲勞。和肌肉力量一樣,我們運用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有自然復原功能,前提是我們允許自然復原過程進行。
如同劇烈的身體活動經過休息以後會讓我們「恢復元氣」,運用自我控制也是如此。因此,有時候管理者處理員工自我耗損的最好做法,反而是創造空間,讓他們得以補充自我控制資源。確保員工不會長期負擔過多活動也是可行辦法,請看以下實證。
幾年前,我擔任哥倫比亞商學院的領導發展課程系主任。我剛接任的時候,課程從早上八點半開始,晚上十點半結束,連續進行三天。唯一的休息時間是用餐的時候,以及上午和下午時段中間的短暫茶水時間。雖然參與者三天來大致上都很投入,但我還是做了接任以來的第一個決定,宣布第二天的課程於下午五點半結束。我做這個決定時很掙扎。一方面,因為參與者和課程教授正式的接觸時間會變得比較少,我擔心學習經驗受到影響。另一方面,課程設計各種方式幫助參與者脫離他們的舒適圈。例如,課程以英語進行,那不是多數參與者的第一語言。我發現讓參與者們休息一下,可以減少他們處於耗盡自我控制資源模式的時間,同時又可以展開自我復原過程。事實上,第二天提早下課的決定提升了參與者的整體體驗。他們也許不會更用功,但他們絕對會更聰明地讀書。等他們充好電,第三天早上就可以展現準備一顯身手的氣勢。
少即是多的概念,和我們前面討論自我耗損對道德標準的影響有何相關呢?近來有個研究評量睡眠亮對於表現道德行為的影響,我們可以藉此做相關連結。巴恩斯(Chris Barnes)和其同事要求員工報告過去三個月的睡眠量,以及他們在同一段時期感覺的自我耗損程度。他們的上司分別評估員工在同一時期從事道德行為的頻率,例如部搶別人的功勞。研究結果發現員工睡得越多,他們覺得自我耗損越少,他們的上司也評估他們更遵守道德。50尤其在時間不是重點的時候,與其鼓勵員工克服自我耗損狀態,最好的過程是管理者只管製造員工恢復和休息的空間,然後培養他們恢復自我控制能力的自然傾向。
相關的重點也可以應用在管理改革的過程,如我們第三章討論的主題。多數公司面臨的快節奏環境,經常讓管理者和員工喘不過氣來。員工才完成一個改革,老闆就告訴他們要進行下一個。要求員工改變,本質上就是要求他們運用自我控制。他們必須放棄某種做事方式的自然衝動,通常這種方式已建立多年,然後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難怪從未停止的改革通常讓員工疲累不堪:即使他們沒時間從之前的改革中復原,他們還是得繼續改革。環境中唯一不變的是變,這點雖然無庸置疑,不過環境需要多少變化在不同時間點有所差異,也是一個事實。環境需要較少變化的時候,管理者可以刻意不要推動太多新措施。因為少做點事(不推動新措施),他們做了更多事:讓員工恢復自我控制能力。事實上,即使環境必須改變,考慮推展新措施的時間點很重要。其中重要的考量是,員工目前的狀態是否擁有足夠的自我控制能量,承擔可能非常艱鉅的任務。
本文節錄自:《目標不講仁慈,但做事不需要傷痕》一書,喬爾・布洛克納(Joel Brockner)著,簡美娟譯,大寫出版。